返回

略論諸葛亮的重農思想及其影響

首頁
    了法家思想的諸葛亮也必然重視農業生産。

     (二)重農是蜀漢政權統治的基礎。

    《管子》指出:“田野之辟,倉廪之實”是發展經濟、鞏固國家基礎的根本大計。

    傅築夫在論及中國古代“重農政策”時認為:“(重農)這個政策代表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最高利益,實行這個政策,是為了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服務的。

    ”諸葛亮是蜀漢地主階級的代表,他的重農政策最終是為蜀漢政權服務的,是為蜀漢地主階級的長遠利益服務的。

    隻有農業經濟的發展和穩定,才能保障社會的安定與國家的太平。

    又“由于農業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生産部門,因而也是一切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它直接關系着人民的生存和國家的安危,所以重農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也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政治問題。

    ”由于農業在封建社會中的基礎性作用,也就決定了蜀漢政權地主階級的代表——諸葛亮,在執政蜀漢時,必然堅決采取“重農”政策。

    故其認為“耕農、社稷,山林、川澤……所以務地之本也。

    ” (三)重農是消弭農民起義的重要手段。

    生于亂世中的諸葛亮對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可謂耳熟能詳,所以他知道治理國家“不患貧而患不安”,對待農民要“唯勸農業,無奪其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财”,才可富國安家”。

    若“尅食于民,而民有饑貧之變,則生亂逆”。

    縱觀諸葛亮治蜀期間,除了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的叛亂外,其它地區,則是“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人民過着“安其居,樂其業”的安定生活。

    所以作為封建政權統治的代表,諸葛亮是要維護地主政權的統治的,通過重農就很大程度上消弭了農民起義,削減了農民和封建政權之間的矛盾沖突,使蜀漢政權能将精力集中放在“内修政理”及與魏吳的對抗上。

     (四)重農是應付災害的最好的辦法。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災害四起,民不聊生。

    曹操用“铠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之,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來描寫當時戰亂後的慘景。

    諸葛亮也認為“今諸侯好利,利與民争,災害并起,疆弱相侵,躬耕者少,未作者多,民如浮雲,手足不安。

    ”當時社會生産停滞,災害不斷,而應付災害最好也是唯一的辦法就是發展農業生産,“用天之時,分地之利,以豫兇年”,做到“秋有餘糧,以給不足”,用以應付各種災害。

    《三國會要·五行》中關于蜀國的災疫記載頗少,而同時期的魏吳兩國則是災疫較多。

    這其中不能不說和諸葛亮始終重視農業生産有一定的關系。

     (五)重農是蜀漢“富國強兵”,實現統一這一戰略計劃的物質前提。

    《管子》曰:“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則地廣。

    ”這一系列連鎖反應,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就是要發展農業生産。

    對于國小力弱的蜀國,隻有農業生産發展了,有足夠的糧食作為物質前提,才可做到足兵足食”,實現北伐曹魏,東征孫吳”,最終使“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諸葛亮對完成《隆中對》中所定戰略計劃的前提是非常清楚的,離開了農業這一經濟基礎,蜀漢根本就談不上“富國強兵”,根本就無法戰勝國力遠勝自己的魏吳,故其在《出師表》中明确指出“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認為隻有通過各項重農政策的實施,發展農業經濟,才有可能改變“益州疲敝”的狀況,實現“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全國。

     (六)諸葛亮的重農與其早年的生活經曆有關。

    諸葛亮出生在東漢末年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亮早孤”,後避戰亂,逃往南方,定居在南陽隆中,住的是“草廬”,并且“躬耕隴畝”長達十年。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也自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可見諸葛亮早年輾轉流徙,曾目睹了東漢末年戰亂中人民的生活慘狀,加之自身家道中落,迫于生計,不得不“躬耕勤苦,謹身節用”。

    生活迫使諸葛亮同勞動人民有了接觸,使其了解到了社會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面對百姓巅沛流離、食不裹腹、衣不蔽體的苦難生活,他不得不思索解決之策。

    并逐漸地意識到:隻有重視農業生産,才能使得國家“足兵足食”隻有重視農業生産,才能使得人民“安其居,樂其業”隻有重視農業生産,才能使得人民“秋有餘糧,以豫兇年”隻有重視農業生産,才可以最終做到“民殷國富”。

     譚書龍,安徽師範大學社會學院2003級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來源:《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