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生如過客
曹操劉備會戰漢中是關乎蜀漢政權存在與否的一次大戰。
對于如此重要的戰争,史書中的記載不僅很少,而且分散多處。
為了充分了解這次戰争,不才試作論述。
漢中大戰始于建安二十年,直至建安二十四年,曆時四年。
先說下漢中的地理形勢。
漢中處于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間,是中國西部的戰略要地。
在中國曆史上,南北割據對峙時,通常是,當漢中地區為南方勢力所控制時,雙方以秦嶺為界;當漢中地區為北方勢力所控制時,南方隻能憑大巴山險要以作抵抗。
漢中作為南北雙方的一個中間地帶,它夾在關中與四川之間。
關中為北方地區的上遊,秦嶺為關中的南面屏障;四川為南方地區的上遊,大巴山脈為四川的北面屏障。
漢中就夾在秦嶺和大巴山之間。
形成漢中地位的地形主要是秦嶺和大巴山脈。
兩列山脈平行聳立,東西橫亘,将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截斷成差異明顯的南北兩部分。
秦嶺西抵隴山,東連熊耳山、伏牛山;大巴山延綿于川、陝、鄂邊境,與武當山、荊山、巫山等山相連。
一般稱任河以西為米倉山,以東為大山。
秦嶺高峻險拔,足以為關中南面屏障;大巴山渾厚綿長,足以為四川北面屏障。
幾條谷道穿越山嶺,成為南北通行的孔道。
秦嶺東端有武關,西端有散關,另有三條谷道穿越秦嶺中部,可為漢中與關中之間的通道。
它們是褒斜道、傥駱道、子午道。
褒斜道南口曰褒谷,在今陝西褒城北十裡,北口曰斜谷,在今陝西郿縣西南三十裡,谷道全長四百七十裡。
戰國時,司馬錯攻蜀,即由此道進兵。
褒斜道主要是沿褒水和斜水河谷而行。
河谷深險,懸崖壁立,通行不易。
故曆代多治棧道于褒斜道。
秦治棧道于褒斜,以通漢中、巴蜀。
劉邦就封南鄭時曾燒毀;後又予以修複。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退兵時,趙雲又燒毀一段;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兵出斜谷,又曾修複;諸葛亮死後,又被魏延燒斷。
此後或修或毀,增損不定。
傥駱道南口曰傥谷,在今陝西洋縣北三十裡,北口曰駱谷,在今陝西周至縣西南一百二十裡,谷道全長四百二十裡。
其中越秦嶺主峰一段,盤山路曲折回旋八十餘裡,共八十四盤,行軍不易,易受阻塞。
唐武德年間,複開傥駱道,以通漢中、巴蜀。
唐後期,關中變故頻仍,唐帝每幸漢中、巴蜀以避難,駱谷道是其往來通道之一。
五代後,駱谷亦漸荒廢。
子午道南口曰午谷,在今陝西洋縣東一百六十裡,北口曰子谷,在長安南百裡處,谷道全長六百六十裡。
王莽時修通子午道,東漢時廢子午道而通褒斜道。
三條谷道連通關中與漢中。
但以秦嶺之高峻,每條谷道都曲折回旋,幽深險峻,不利于人力物力的大規模運動,尤其不利于糧草補給的運輸。
曹操在争漢中而未得後多次感歎“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裡石穴耳。
”[注:《資治通鑒》卷七十魏紀二]利用這些谷道出奇兵還可以,大規模進兵則不利。
南北交争之際,多以散關為要沖。
漢中與四川之間的通道有二:金牛道和米倉道。
金牛道北起陝西勉縣,南至劍閣之大劍關口,中間越最高峰曰朝天嶺,劍閣為其南端咽喉。
金牛道最早為秦惠王伐蜀所開,其後,鐘會攻蜀漢、尉遲迥取梁益州、郭崇韬攻前蜀、北宋平後蜀、蒙古攻南宋,都曾由此進兵。
米倉道以越米倉山而得名。
自南鄭向南循山嶺經喜神壩、渡巴峪關,越山嶺之後沿南江河谷至巴中,是為米倉道。
由漢中入三巴,此為捷徑。
就漢中與四川的關系而言,因四川的重心在成都,故自金牛道進軍要比米倉道捷近;若是南北對峙之際,四川與東南相連,則由米倉道進軍,入三巴,趨重慶,可威脅四川與東南的交通線。
這樣,處在兩個上遊地區之間的漢中所體現着的南北利害關系的膠着程度遠非淮河所能比拟。
淮河南北尚有廣闊的地域可作回旋,漢中地區則完全沒有回旋餘地;南北雙方在淮河一線一時的得失不足以産生決定性的影響,在漢中地區一時的得失即足以産生決定性的影響。
在南北對峙的形勢下,漢中對于南方的意義比起對于北方的意義來要重大些。
這一方面是由于嘉陵江和漢水的原因,漢中與南方的聯系更密切,另一方面是秦嶺之險峻比大巴山更甚。
自漢中越秦嶺北進較難,越大巴山南進卻較易。
雙方以秦嶺為界,可共享秦嶺之險;若以大巴山為前沿,則地理上的優勢在北方。
(以上引自饒勝文所著《布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
我們對漢中的地理形勢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我們理解曹劉漢中大戰的幾個戰略轉折。
漢中大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建安二十年至建安二十二年,這一階段曹操勢力占有漢中,并且向巴郡方向進攻,曹操勢力方面由張郃組織進攻,劉備勢力方面由張飛組織防禦。
第二階段是建安二十二年至建安二十四年,這一階段劉備勢力進攻漢中,由劉備親自組織進攻,曹操勢力占據漢中,由夏侯淵、張合防禦。
第三階段是建安二十四年三月至建安二十四年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