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也說漢末三國的弓弩和盔甲

首頁
作者:生如過客

    三國時期的盔甲主要有:魚鱗铠和皮甲。

    皮甲由于材質問題,對付鐵制刀還有些用處,但對于弓弩和矛等刺穿型武器,幾乎沒有抵擋作用。但皮甲成本很低,加上三國時期經濟大破壞,幾乎沒有什麼能力大規模制造鐵铠,故普通士卒也多使用這個。

    魚鱗铠,很像我國的金縷玉衣,就是将鋼片或鐵片穿綴成铠,裡面襯皮甲,防止擦傷。魚鱗铠對于鋼刀等砍殺型武器的防禦力很強,但由于每片間都有縫隙,所以在防護弓弩等刺穿型武器時還是有所欠缺,但效果也很不錯了。魚鱗铠制作比較簡單,但三國時期經濟退步,制造能力大幅下滑,魚鱗铠也不能像漢朝那樣大規模普及使用,隻有騎兵和将領可以用得起。

    還有幾種铠甲,比如黑光铠,明光铠。這兩種就是在魚鱗铠的基礎上,在左右胸部有兩個類似後代的護心鏡的大鐵片或鋼片,塗上黑漆防鏽的叫黑光铠,打磨如鏡的叫明光铠。這兩種铠,由于是整片防護,中間不像魚鱗铠有縫隙,故在防護穿刺型攻擊武器時效果特别好。這個隻有那些著名将領或權貴用得起。

    三國後期出現了一種兩裆铠,就是胸前一個整片,背後一個整片,兩片用布連綴起來。這種铠防護性好,而且制作簡單,易于穿着,随着三國末期經濟的恢複,這種铠大範圍的應用,普通士卒也用這個。這種铠不僅對砍殺型武器防禦好,而且對刺穿型武器也有一定防護。但由于左右臂和兩肋沒有防護,所以這兩個地方是弱點。

    到唐代出現一種山紋铠,這種铠純粹靠數千片山字形的鋼片交叉連綴而成,中間沒有任何縫隙,加上采用鋼制,可以說是最好的铠甲了,防護效果比西方的桶铠效果要好。

    通過對三國铠甲的了解,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三國時期弓弩能夠發揮巨大威力了。

    三國時期,因為防禦多為皮甲或魚鱗铠,所以,箭矢多用青銅制造,也有鐵制或鋼制,但後者數量特别少,主要就是因為青銅制造工藝相當成熟,而且成本也低,适合大量使用。

    當時一壺箭矢有50支,一般士卒作戰攜帶兩壺,也就是一個弓箭手需要一百支箭。這樣,《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十萬支箭,不過是一千士卒的配置而已,對于大規模戰争,真可謂杯水車薪。

    三國時期箭矢根據用途,有很多種。

    根據箭的用途,又明确的規定,分枉矢、絜矢、殺矢、镞矢、矰矢、茀矢、恒矢和痹矢八種,《周禮·夏官》稱為“八矢”。枉矢、殺矢、矰矢、恒矢是弓所使用,其餘四種是弩所使用。枉矢、絜矢是專供戰鬥用,又叫兵矢,通常用于攻守城戰鬥和車戰。這兩種箭可以在其頸部(箭镞和箭杆連接處)綁火球發射,古時稱為“火箭”。殺矢、镞矢是供田野狩獵用的。矰矢、茀矢是弋射飛鳥用的。恒矢、痹矢是供習射用的。

    兵矢根據用途,又有很多種箭頭和不同的重心。所以,三國時期的弓弩是很強大的武器。

    加上,三國時期的弓弩都是複合弓,這樣可以做的很短小,但射程卻很遠。

    在三國時期,培養一個合格的弩兵隻需要兩個月的時間,而培養一個合格的弓箭手,至少一年。這可能也是蜀國大量使用弩的一個原因吧。

    飛斧提到了蜀國的浦元刀,其實這個并不是什麼特别的武器,隻是普通鋼刀而已,不過每把刀鍛煉次數比較多,達到三十煉至百煉而已。這個吳國和魏國都有。

    羅羅嗦嗦說了半天,自己也有點亂了。最後總結下,三國時期之所以弓弩威力強大,主要是因為铠甲防禦能力比較差。而铠甲防禦能力差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經濟破壞嚴重,鋼鐵産量嚴重下滑。

    補充一句,漢末我國已經有馬铠了,也就是說,重騎兵在漢代我國就有,隻是很少使用。大量使用重騎兵是在晉朝了。不過由于我國地形複雜,重騎兵人和馬都披鐵铠,重量太重,移動速度很緩慢,而且不能長途奔襲,所以用途大大受限,到唐代就被介于重騎兵和輕騎兵間的新型騎兵取代了,李世民就善于使用這種騎兵。這種騎兵人批重铠,馬批皮甲。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