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通過另一個角度看馬許、馬張兩戰

首頁
作者:XLXXG

    通過另一個角度看馬許、馬張兩戰中所表現出的武力值對比煮酒兄對武将武力值的分析,也勾起了我的興趣,想聊兩句。可惜我讀【三國演義】沒有酒兄系統,隻記得幾個精彩情節,就此發表一點不很成熟的看法,作為抛磚引玉之用吧。

    馬許之戰和馬張之戰,似乎都未曾分出勝負。但未分出勝負,我認為卻可以明顯區分出雙方所表現出的武力高下。因為在當時雙方在部隊中的地位不同,就決定了在戰鬥中所采取的策略也會有所不同。在戰鬥中,馬超是軍中主将,而對手則都隻是一般将領(張飛當時後面有劉備和諸葛亮親自指揮部隊)。而一般來說,如果主将負傷,則整個部隊都可能渙散而招緻徹底的失敗,而普通将領的傷亡則沒有這樣嚴重的後果。這樣,普通将領在戰鬥時如果不處優勢地位,就完全有可能使用一些拼命的招式,以達到兩敗俱傷的結果。而馬超當時卻絕對要保證自己的安全,不能負傷,否則要影響到整個部隊的作戰。這就是許褚敢于卸甲,張飛敢于脫盔,而馬超就不敢如此作為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

    其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實際上,甲胄并不能防禦刀槍的攻擊。無論是否穿着铠甲,如果被槍刺中或者被刀砍中,都必然受到較重的傷害而喪失戰鬥力,在【三國演義】中,沒有一個武将在單挑中被對方将領擊中後戰鬥力能夠短期恢複。甲胄的作用是用來防禦弓箭的攻擊。許褚之所以敢于脫掉铠甲,就是他不準備沖擊對方的陣地,因此也就不怕對方弓箭的攻擊,而馬超則不同,他勝利的希望就是戰勝許褚後(或者抓住較為有利的戰機),立刻沖擊敵陣。後來的戰果就是在兩軍的混戰中,許褚臂中兩箭,基本喪失了戰鬥力。而同樣在亂軍中沖殺的馬超就沒有負傷。如果當時馬超也是裸臂上陣,大概曹操就不用再使用反間計了。張飛棄盔而戰,出發點可能和許褚相似。

    另外,有人說許褚在夾住馬超的槍後,應該可以另一手持刀來砍馬超,這就是對雙方兵器的誤解了。當時許褚所用的是類似于關羽的長柄大刀(我們隻依據演義進行探讨)。而且握刀分先後手,一般來說,馬超攻擊的應該是許褚前手一側。這樣許褚夾住槍後,另一個手所持的就是長柄大刀距離刀尾很近的地方,由于重心的問題,握持這個地方單手揮舞大刀進行攻擊實際上是不可能的,而且如果不是特别用力的話,刀頭會自然落向地下。而馬超所用的兵器為槍,不是棍。槍實際和矛是一類,頭部不僅有槍尖可供戳刺,還都有兩個邊刃,這樣,馬超刺出後,向回帶槍時就可以用一種叫作“剌”(音為“砬”,不是“刺”)的動作。許褚一定是忌諱此種動作才必須将槍夾住的。而在單臂用力夾住對方的武器的同時,實際上另一個手沒有辦法再做複雜的動作,而隻能作和夾對方武器向對應的内合動作,這樣,如果許褚不棄刀,将會非常危險。

    馬超和張飛之戰,到了最後,有“原來馬超見赢不得張飛,心生一計”的描述,應該認為當時的情況是張飛略微占有一點優勢了,但是并不明顯。而此前劉備的第二次鳴金收兵,是因為天色已晚,意欲收兵了。而且,他兩次收兵,可能就是看到張飛在戰鬥中使用了一些危險的招數,有招緻兩敗俱傷結果的危險。而劉備喜愛馬超,又和馬騰有舊交,因此才鳴金收兵的。

    綜上所述,在馬許、馬張二戰中,馬超反應出的武力的确是略強于對方,而許褚同馬超的差距要大于張飛。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