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olybull
董卓是個很矛盾的人,他一方面做了不少好事,比如他起用了蔡邕、韓馥、劉岱等等算是名士的人,他還替陳蕃、窦武等人被十常侍陷害的人“翻案”。可以說,都是很得民心的事情。另一方面,他又做了一件得罪天下人的事,那就是他要廢了少帝辯。
關于董卓為什麼要廢了少帝,一般接受的說法是這樣的:
在洛陽兵變時,少帝與陳留王劉協一起被張讓截出了皇宮。在逃往的過程中,張讓被盧植追上殺了。可兩個皇子早丢在了路上,盧植沒有找到。陳留王和少帝一起,躲躲逃逃,來到了北芒鎮,遇到了聞訊而來的董卓。董卓帶的是西涼兵馬,有很多羌胡之人,身材彪悍,形容可怖。少帝一看,就吓的哭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這時候,陳留王站了出來,與董卓一問一答,舉止從容。董卓很喜歡這個少帝的弟弟,回京以後,就有了廢少帝,立陳留王的心思。
廢長而立賢,這是自古以來的一大難題,更何況是由董卓這麼一個人提出的。董卓自稱,是要仿效伊尹、霍光。但他的威望與能力,明顯是無法與伊尹、霍光相提并論的。所以他的提議受到了公欽們的強烈反對。反對最為激烈的,就是盧植。
盧植是位大儒,在朝中的威望極高。兵變之後,更是隐然成了公欽們的代言人。
同時,他又是一位武人,有武人直言其是的風格。于是,在董卓提出廢立想法的當口,盧植不留情面的置疑了董卓說這話的資格。
面對這樣的挑戰,董卓勃然大怒,拔起身邊侍衛的劍,就要斬了盧植。可最後,他還是被邕勸住了,隻是胡亂編了個罪名,罷了盧植的官。袁紹聽到消息,很不高興,找董卓理論,結果也是負氣而走。
這兩人的離開,極大的挫傷了公欽的士氣,連袁隗不得不倒向了董卓一邊,親手完成了廢立的儀式。此後不久,少帝母子便被董卓下令毒死。
對于董卓這樣做的得失,向來議論紛紛。比較多的觀點,認為董卓這樣做笨到了家。他們的理由是:董卓如果是忠臣,他為國家找個好皇帝,那是好事,但他不該那麼操之過急,在自己的聲望還不高的情況下,強行廢立。如果他是奸臣,要篡奪王位的話,那一個一無是處的少帝明顯比陳留王更适合充當傀儡。
這樣的分析的确有道理,但我認為它少考慮了一些因素。
首先,關于廢立。廢長立賢,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是很正常的意見事情,應該如此。可古人不這樣想,除非長子長孫真的大逆不道,做了十惡不赦的事情,不然很少有人支持廢長立賢。在普通的名門望族如此,在皇族之中更是如此。所以董卓無論早廢還是晚廢,他的道義上要承擔的責任,并不會因為他在名望上提高而減輕。甚至過高的名望,會反過來束縛住他的手腳,讓他無所适從。
其次,就局勢來講,董卓并不是當時的唯一選擇。兵亂中十常侍與何進的死,讓很多公欽大夫失去了依賴的靠山。董卓的發迹,可以說不過是真空期現象。一旦局面平定下來,朝中勢力又會重新分配。到時,他這個暴發戶式的外人,還能不能權傾朝野,那可就是未知之數了。王允、袁隗乃至盧植都有可能成為取代他董卓的人。于是,借着民心未定,朝中大員們都還在觀望着時候,行廢立之事,把反對他的人或殺或逐,成了董卓一個不壞的選擇。
第三,董卓無後。他隻有一個女兒,嫁給了牛輔。《演義》裡說李儒是董卓的另一個女婿,并不确實。牛輔有沒有的得到董卓的信任,我們并不清楚,但就記載來看,牛輔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再加上,董卓認呂布為義子一事,我們幾乎可以肯定,董卓沒有讓牛輔繼承他家業的意思。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在作出一系列決定的時候,是本着無後這麼一個心理背景。于是,在我看來,他篡位的可能性變得很小,而他對陳留王的喜愛也就可以解釋成是對晚輩的期許。他十分有可能希望自己百年之後,劉協能夠掌起大漢的江山。
當然,他以後輕浮的作為,讓世人更多的把他看成了一個禍國殃民的權臣,一個有心駐空大漢朝的奸佞小人。說到底,董卓不過是一個暴發戶,一個在權利真空中,歪打正着的暴發戶。他沒足夠的能力,駕馭偌大的一個局面。他最後的覆滅,也原原本本,出自他自己的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