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再寫三國(六) 一十八路諸侯伐董卓(上)

首頁
作者:holybull

    一十八路諸侯伐董卓(上)

    董卓在洛陽的專權,很快就迎來了反抗。公欽間的暗流湧動,幾乎到了明目張膽的地步。伍孚與曹操的先後刺殺失手,更是讓董卓意識到了時局的危機。于是他一方面加強了警衛,一邊對膽敢反對他的人用盡酷刑。希望用這樣方式,來震懾天下。但事實上,他越是如此,各個藩鎮上的諸侯也就更覺得,有除去他的必要。誰都不喜歡在患得患失中,渡過餘生。

    《演義》中說,曹操由于刺殺失敗,一路逃回老家。在族中兄弟們的幫助下,拉起了自己的武裝隊伍。同時,他還發出了讨取董卓的矯诏,發起了反董卓聯盟。一時之間“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

    第一鎮,後将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鈾。第四鎮,兖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瓒。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再加上曹操自己一路,正好一十八路諸侯。

    這顯然是羅貫中在亂講了,更為可信的史實應該是這樣的:

    袁紹就任渤海太守之後,依舊不忘對付董卓。在他看來,這是他塵嚣直上的最佳機會。于是,他夥同東郡太守喬瑁,僞造了一份文書。假托司徒楊彪,太尉黃琬,司空荀爽的名義,發表了一篇檄文,聲讨董卓的弑君之罪。而參加袁紹主持的聯盟的人有:

    後将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劉岱;渤海郡太守袁紹;河内郡太守王匡;陳留郡太守張邈;廣陵郡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郡太守袁遺;濟北國國相鮑信。

    這裡面根本就沒有曹操的名字。原因很簡單,那時候曹操什麼也不是,不過是帶着他的私兵,來幫幫忙,打打雜而已。曹操所領的奮武校尉,更接近于袁紹的部将。

    另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人,是孫堅。那時的孫堅已然坐上了長沙太守,而且他也确實參加了讨伐董卓的戰鬥,并且殺死了董卓的軍前大将華雄。那為什麼他的名字也沒有進到聯盟裡?

    孫堅曾經是朱儁的司馬,打過黃巾軍,也立了些功勞。又曾随張溫,去打羌人,和董卓做了些時的同事。再後來,就被保舉為長沙太守。黎東方認為孫堅由于沒有能夠趕到懷縣與酸棗,與袁紹彙合,所以沒有加入聯盟。這種說法,我是有些疑惑的。

    我更傾向于,袁紹把孫堅視為袁術部将的說法。

    從各鎮統帥的官職,我們可以看到,官位最高的是袁術,後将軍。而孫堅在北上對付董卓的時候,袁術還特地表他為破虜将軍。這俨然已經是部将的待遇了。(類似于劉備剛寄居于曹操處的情形。)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孫堅的長沙太守是自己封的,并沒有獲得朝廷的認可。而自封的名号是不能拿出來現眼的,因為這樣會降低聯盟的正義性。所以孫堅就十分委屈的落在了名單之外。

    另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是,為什麼當上盟主的是袁紹,而不是袁術?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袁術的官位無疑比袁紹高,在袁氏家中的地位也是袁術高的多。(庶出虧啊。

    )但在選盟主的時候,偏偏袁紹搶了頭籌。這當然有袁紹身為發起人的因素。另一方面,袁紹以前的活躍表現,也幫他不少的忙。

    除宦官的時候,他是最積極的一個。不斷慫恿何進殺盡閹黨的是他,殺宦官殺的最起勁的是他,明确和董卓對着幹的也是他。更何況,他所交的朋友到處都有,誰提到這位袁公的第一反映,都是“忠義之士”。而袁術在人望上,較他的哥哥就差的太多了。

    到此,聯盟算是成立了。接下來,就是如何進軍,如何對付董卓的事情了。

    --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