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olybull
一十八路諸侯伐董卓(中)
我們說董卓自找麻煩,因為袁紹他們的官,都是董卓為了拉攏他們而封的。可袁紹他們卻憑借着這些官職,招來了隊伍,對付董卓。這時候,董卓一定很生氣。氣自己當初為什麼要聽,那些該死的士大夫們的保舉,重新授予袁氏兄弟等人官職。而且,一授還就是太守、州牧什麼的。
很多人都抓住這點,大談董卓的無知無識,亘古少有。董卓的确是笨了一點,這是毫無疑問的。不然,他就不會白白放走了要行刺他的曹操。(行刺之事,尚存疑問。個人覺得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但,在袁紹他們的問題上,董卓并不應該承擔過多的嘲諷與懷疑。
首先,那時的朝廷上下,與袁家有關聯的人數都數不過來。姓袁的四世三公的家世,容不得有心立牌坊的董卓對他趕盡殺絕。而當朝三公中的楊彪、黃琬兩個更是對袁紹極盡溢美之詞,力保他的一百祿。那時董卓雖然已經自封為相國,位于三公之上,卻也不能全然無視這滿朝上下的意見。前篇中曾經提過,董卓進京,懷的是一種暴發戶的心态,别的大臣們看他也是和看暴發戶一樣。那麼在用人上,董卓适當的退一步,支持一下公欽們的人選,也是維持朝中勢力平衡,防止出現大危機的手段。
其次,董卓在進京以前,并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除了在十常侍面前。)在朝中也沒有真正稱得上心腹的人物。在關東,那就更加不是他姓董的天下。他想派人去接管豫、兖等州,可卻無人可派。這時,他最好的選擇,無疑就是拉攏袁紹袁術兄弟等所謂的青年才俊。至于結果的事與願違,那就不是他能控制得了的。更何況,袁紹在接受渤海太守的任命時,沒有表現出一點不願合作的态度。可以說,袁紹後來的倒打一耙,委實陰了董卓一招。而袁紹後來的作為,也說明了他善于此道。(不過比曹操、劉備差了點。)
回來講接到檄文的董卓。氣憤是毫無疑問的反應,在他看來,這些造他反的人,都是他一手提起來的。董卓沒有被一口氣堵死,算的萬幸了。同時,他又很怕。董卓的殘暴,是衆所周知,而每個殘暴的人,在面對突然的變故的時候,往往會變的多疑、不自信。董卓就是這樣。從袁紹舉兵的時候開始,他就吓得開始考慮遷都。
相對于洛陽來講,離他涼州老家更近的長安,無疑能給他更多的安全感。他可不希望,在洛陽被某人莫名其妙的獻了出去。這并不是不可能,反而是很有可能。于是從司州到雍州的大遷徙開始了。對于這次人口遷移,一般史書的記載,都是怎一個“慘”字了得。先是把皇帝大臣們趕羊一樣的趕向長安,然後是司州的數十萬百姓。也有人說被趕的百姓有百萬之衆,個人認為可信度不大。如果董卓有這麼多軍隊來幹這麼無聊的事情,那他也不用怕袁紹他們了。所以,被迫西行的百姓并不會太多。至于老百姓路上的慘狀,很多史書都有描寫,到此董卓誤國誤家的奸臣帽子算是帶定了。
董卓本人,在留下徐榮、牛輔監視關東之後,去了長安。在離開之前,他下令掀起了大漢朝先帝的靈寝,焚毀了大漢朝皇帝的宮殿。這可不是鬧着玩,因為這就徹底決定了董卓反賊的身份,永遠别想翻案。
為什麼曾經嘗試着收買人心的董卓會走到這一步?沒有人能夠确切的知道原因,就他的表現來說,隻能用偏執來形容。那時的董卓已經幾近瘋狂了。他做的收拾天下人心的夢,已經徹底破滅;他力圖建起的王朝,已經岌岌可危。這時的董卓距離他的滅亡隻有一步之遙。
不過,可惜的是袁紹似乎沒有意願去推他這最後的一把。他與他的同盟們,隻是布置起了酒席,邊吃喝邊讨論着各種“國家大事”,唯獨不談用兵。這裡袁紹表現出來的姿态很有意思。為什麼他号稱要打董卓,但卻又不進兵?看着董卓緩步西行,連個吓唬人的态勢也不作。袁紹和他的同盟們想的到底是什麼?
“人心不齊”是大家公認的緻命傷。我不懷疑同盟中人對董卓的痛恨,如果不然,他們完全不必旗幟鮮明的挑戰這位“太上皇”。
可他們也不急于打董卓。一方面,可能是他對聯盟的勢力存有很大的疑問。畢竟董卓率領的,是威震天下的涼州鐵騎。誰也沒有必勝他們的把握。另一方面,可能他們也不希望董卓過快的覆滅。袁紹雖然号稱是盟主,但他的資曆顯然不足以支持他接過董卓現有的權利。于是,一旦董卓倒台,最終的受益者根本輪不到這些“藩王們”
。真正主持朝政的,還是那些老的掉了牙的公欽們。也許過20年,等公欽們死光了,袁紹會成為又一個何進,可袁紹和他的盟友顯然對這個空頭支票沒有興趣。
所以,他們甯可去等,甯可在酒席上尋找可以下手的對象。說句誇張一點的話,在這裡,他們已經不是漢朝的臣子了,他們是獨霸一方的諸侯。他們更關心的是怎樣開疆拓土。
當然,真心要反董卓的人也不是沒有,曹操、孫堅就是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