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論諸葛亮的用人——總結篇

首頁
    作者:諸葛武侯 此篇為《論諸葛亮的用人》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主要是想總結一下諸葛亮的用人政策和原則。

     諸葛亮對人材的重視程度是相當高的! “夫治國者猶于治身;治身之道,務在養神,治國這道,務在舉賢。

    是以養神求生,舉賢求安。

    ”(見《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舉措》)這是諸葛亮講“舉賢”對于治國的重要。

     “國之有輔,如屋之有柱。

    柱不可細,輔不可弱,柱細則害,輔弱則傾。

    ”。

    (見《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舉措》)這是諸葛亮講“賢才”對國家的重要程度。

     “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直木出于幽谷,直士出于衆下。

    ”。

    (見《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舉措》)這是諸葛亮講要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材。

     這裡試對諸葛亮的用人特點和用人原則加以總結。

     諸葛亮用人的第一個特點和原則,就是用“德才皆備”的眼光來衡量人材。

     在封建社會下,“忠”、“孝”一直被奉為“德”中之最。

    對一個國家和政權來說,忠誠則又是首要之“德”。

    諸葛亮稱贊蔣琬道:“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見《蔣琬傳》);他贊董和“有忠于國”。

    (見《董和傳》);他贊陳震“忠純之性,老而益笃”。

    (見《陳震傳》);贊楊洪“忠清款亮,憂公如家”(見《楊洪傳》)。

    贊王平“忠勇而嚴整”(見《王平傳》);贊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心存漢室,而才兼于人”(見《姜維傳》)。

    在《前出師表》裡,也稱贊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以“此皆良實,志慮忠誠”。

    而與之相反,諸葛亮彈劾李嚴“受恩過量,不思忠報”,“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

    (見《李嚴傳》);彈劾廖立“奉先帝無忠孝之心”,“坐自貴大,臧否群士。

    ”(見《廖立傳》)。

    從以上諸葛亮的一褒一貶,就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用人原則,隻要是忠誠于蜀漢政權,願意為蜀漢政權出力之人,都可以提拔之。

    因此,忠誠與否,是諸葛亮衡量人材是否有德的核心内容。

     諸葛亮用人的第二個特點和原則,就是用人之長,對人材不責其全備。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諸葛亮當然懂得這個道理。

    許靖原為劉璋手下為官。

    劉備入蜀後,先後封其為左将軍長史、太傅和司徒。

    但其實以許靖的真才實學,并不足以當此重任。

    法正曾說許靖是“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見《三國志·蜀書·法正傳》)。

    劉備本來不想用許靖,可法正卻勸劉備道: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

    宜加敬重,以眩遠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見《三國志·蜀書·法正傳》)。

    諸葛亮也有相類似的意思。

    他向劉備谏道:“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動宇内。

    ”(見《諸葛亮集·文集·稱許靖》)許靖此人的名氣很大,又與魏國名士陳紀、袁渙、華歆、王朗親善。

    諸葛亮本人也“皆為之拜”。

    (見《許靖傳》)。

     再如同魏延、楊儀。

    魏延雖說“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但其“善養士卒”,又很能打仗。

    諸葛亮駐漢中時,”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将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見《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楊儀雖也“性狷狹”,但他卻也有真才實學,劉備與他在談論軍國計策,政治得失之時,總被楊儀的高見而大為高興。

    有“規畫他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的好處。

    因此“建興三年,丞相亮以為參軍,署府事,将南行。

    五年,随亮漢中。

    八年,遷長史,加綏軍将軍。

    ……軍戎節度,取辦于儀”(見《三國志·蜀書·楊儀傳》)。

    諸葛亮本人在每次考慮到此二人時,也總是“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見《楊儀傳》)。

    “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

    ”(見《三國志·蜀書·費祎傳》)。

     此外還包括法正的心胸不寬、“一餐之德,睚眦之怨,無不報複”(見《法正傳》);何诋的“好聲色、不治節儉”(見《三國志·蜀書·楊洪傳》裴注引《益部耆舊傳雜記》);李嚴的“腹有鱗甲”(見《三國志·蜀書·陳震傳》);張裔的“性不公平”(見《楊洪傳》),諸葛亮都能正确對待,讓他們在能充分發揮他們作用的地方各司其職。

    這和曹操的“唯才是舉”原則不是非常相像嗎? 諸葛亮用人的第三個特點和原則,在于能夠充分識别人材、發掘人材。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