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琬為東曹掾,舉茂才。
蔣琬本人表求推辭,想要把這個位子讓給劉邕、陰化、龐延、廖淳。
諸葛亮就對蔣琬說:“思惟背親舍德,以殄百姓,衆人既不隐于心,實又使遠近不解其義,是以君宜顯其功舉,以明此選之清重也。
”(見《蔣琬傳》)其意為:“我本來顧忌到我與你之間的關系非常親密,怕這樣推舉你會受到别人的非議。
但這樣一來,别的被舉薦的人心裡會感到不安,其他遠近之人也會對此不解。
所以你更應該接受這次推舉,并用你的實際功績,來表明這次的選舉是非常公正的。
”後來諸葛亮又讓蔣琬與張裔統留丞相府府事。
建興八年,張裔去世後,又讓蔣琬代張裔為長史,加撫軍将軍。
讓蔣琬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受到鍛煉與提高。
還有就是費祎和董允兩人。
費祎是江夏人。
諸葛亮在南征勝利歸來後,群臣于數十裡外迎接,而且大多數的年齡和地位都要高過費祎。
而諸葛亮隻把費祎叫來,讓他與自己同乘一輛車,于是衆人“莫不易觀”。
自此之後,諸葛亮讓費祎為昭信校尉,多次出使東吳。
讓他在與東吳的外交工作中,努力發揮和鍛煉其才幹。
後來,又遷他為侍中、參軍。
建興八年,又轉為右護軍,後又為司馬之職。
随諸葛亮進入漢中,參與北伐之事。
(見《三國志·蜀書·費祎傳》)。
董允字休昭,是掌軍中郎将董和之子。
諸葛亮在一出祁山時,上書《出師表》。
上面寫道:“侍中郭攸之、費祎、侍郎董允等,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到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其任也。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被阙漏,有所廣益。
若無興德之言,則戮允等以彰其慢、”(見《三國志·蜀書·董允傳》)。
費祎任參軍後,諸葛亮又馬上遷董允為侍中,領虎贲中郎将,統宿衛親兵。
在諸葛亮的細心培養下,蔣琬、費祎、董允很快都生長了起來,擔起了治理蜀國的重任。
後來蜀人麼諸葛亮、蔣琬、費祎、董允四人為四相,一号“四英”(見《董允傳》。
裴注引《華陽國志》)
諸葛亮第六個用人特點和原則,就在于能對人材的缺點給予必要的批評和幫助。
張裔是個很有才幹的人,這點我已在上文中講到過。
但張裔也有個非常不好的毛病,就是心胸不寬,好忌恨人。
他本來與楊洪和關系很好,但後來卻因為幾件小事,而反目成仇,而且責任還出在他本人身上。
再有,他與岑述的關系也很不好,到了相互忿恨的地步。
對此,諸葛亮曾經嚴肅地批評過張裔。
諸葛亮說:“君昔在陌下,營壞,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後流迸南海,相為悲歎,寝不安席;及其來還,委付大任,同獎王室,自以為與君古之石交也。
石交之道,舉仇以相益,害骨肉以相明,猶不相謝也,況吾但委意于元儉,而君不能忍邪?”(見《楊洪傳》)其大意為:“你過去在陌下被我軍打敗,我當時很為你的安全擔心,吃飯也吃不香。
後來你又在南方流浪,我又很為你的的處境而悲歎,睡覺也睡不安穩。
你一回來,就馬上委你以重,共同參與國政。
我還自以為與你的交情堅如磐石。
既然交情堅如磐石,舉薦對方的仇人以獲取幫助,舉薦對方的至親以明大公無私,這些都不用向對方解釋,取得對方的理解。
更何況我現在隻是重視岑述,你怎麼就受不了了呢?”
再有,如劉巴。
劉巴字子初,零陵人。
他為人高傲不群。
劉表接連幾次請他做官,他都不就。
曹操定荊州後,劉巴“北詣曹公,被辟為掾,使招納長沙、零陵、桂陽”(見《三國志·蜀書·劉巴傳》)。
後來劉備奪得此三郡和占有益州後,劉巴一開始都不願仕劉備。
劉備以“若有害巴者,誅及三族。
”的命令(見《劉巴傳》裴注引《零陵先賢傳》),以及諸葛亮的數次極力推薦,終于使劉巴感動,被劉備辟為左将軍西曹掾。
劉備稱漢中王後,又以劉巴為尚書,法正亡後再代法正為尚書令。
劉巴總是很自負,有些看不起人。
他與張飛的關系曾一度緊張,劉巴認為“大丈夫處世,當交四海英雄,如何與兵子共語乎?”諸葛亮就幫助劉巴道:“張飛雖實武人,敬慕足下。
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雖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
”(見《劉巴傳》裴注引《零陵先賢傳》)
由以上六點可見,諸葛亮的用人政策是相當高明的。
在以上提到的這些人中,許多都成了蜀國後期的棟梁之材,中流砥柱。
也正是由于諸葛亮用人的不拘一格,才會使隻擁有一州之地的弱蜀,在與強魏與東吳的較量中,沒有因為土地缺乏的原因,而人材太過缺乏。
對于這一點,諸葛亮本人是功不可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