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易中天品三國》(一) 大江東去

首頁
    觀衆朋友們大家好,從今天開始我們講三國。

    說起三國,我們就會想起著名的赤壁之戰,而說起赤壁之戰,我們就會想起蘇東坡那首著名的《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橹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 蘇東坡這首詞寫得可真是大氣磅礴,它使我們想到三國時代的英雄氣概、浪漫情懷。

    蘇東坡這首詞是他47歲的時候在湖北黃州赤壁所寫,黃州赤壁不是三國周郎赤壁,這一點蘇東坡是知道的,因此他說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也就是有人這麼說。

    但他還是寫了這首詞,因為當他站在黃州赤壁岸邊,看着那萬裡長江滾滾東流水的時候,他沒法不想到三國,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就說周瑜吧,周瑜是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的前線總指揮,當時34歲,迎娶江東美女小喬已經十年,并非小喬初嫁了。

    但是蘇東坡把小喬初嫁和赤壁之戰聯系在一起,是要着力表現周瑜風流倜傥的儒将風采。

    所以下面說“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橹灰飛煙滅”,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綸巾就是青絲做的頭巾,這個打扮在當時是儒雅的表現。

    我們知道漢代的服飾,貴族和官員是要戴冠的,高高的冠,寬寬的衣,峨冠博帶,是所謂漢官威儀。

    但是到了東漢末年呢,貴族和官員開始時髦穿戴平民的服飾,這就是戴頭巾。

    如果是軍事将領,而一身平民的服飾,羽扇綸巾,那就是儒将風采。

    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周瑜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赤壁之戰當時的場景,赤壁之戰打響的時候,曹操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北部中國。

    我們知道曹操是一個亂世英雄,他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難,讨董卓、伐袁術、殺呂布、降張秀、滅袁紹、征劉表,獲得了當時北部中國的統治權,這個時候他決定南下,一舉剿滅盤踞在江東的異己力量,這就是孫權的軍事集團。

    這對于曹操來說,是他一統天下、九合諸侯的一個戰略舉措;而對于孫權集團來說,那可謂危急存亡之秋。

    當時曹操親提大軍十幾萬人,号稱八十萬沙奔江東而來,列陣于長江的西北岸,地點是現在湖北省的赤壁市附近。

    當時曹操的軍隊在長江西北列陣,戰艦連成一片,軍旗在江風中飄拂,虎視眈眈,雄心勃勃。

    而江東的君臣談虎色變,魂飛魄散,膽顫心驚,紛紛向孫權提出立即投降曹操。

    但是34歲的青年将領周瑜卻不把曹操的幾十萬人馬放在眼裡,他頭上戴着青絲做的頭巾,手上拿着羽毛做的扇子安之若素、指揮若定,談笑風生之間曹操的幾十萬人馬就灰飛煙滅了!不可一世的敵人就立即遁逃了。

     (旁白:通過以上易中天先生對《赤壁懷古》這首詞的分析,可以看出,作為赤壁之戰的主角周瑜是一位光彩照人的少年英雄形象。

    而根據小說《三國演義》的描寫,赤壁之戰的主角應當是諸葛亮,周瑜不過是作為襯托諸葛亮智謀形象的配角而已,是一個氣量狹小之人。

    那麼,曆史上的周瑜究竟是一個具有怎樣性格的英雄呢?) 事實上曆史上的周瑜确實是這樣一個英雄的形象,他24歲的時候就被孫策任命為建威中郎将,吳中呼為周郎,就是當時他們這個地方的人都管他叫周郎,叫孫策為孫郎。

    “郎”是小夥子的意思,這個時候呼他們為郎有贊美的意思,所以孫郎就是孫帥哥,周郎就是周帥哥,帥哥都是招美女喜歡的,帥哥也都是喜歡美女的。

    我們古人有兩句話,自古美女愛英雄,自古嫦娥愛少年,所以美女最喜歡的那就是少年英雄,周瑜和孫策恰恰就是這樣的少年英雄。

    而且,他們也都娶到了江東最美麗的女孩子,那就是喬公的兩個女兒,大喬和小喬。

    這個時候的周瑜真可謂官場、戰場、情場場場得意。

    想想看吧,一個24歲的年輕人,擔任了一個地方的高級将領,馳騁戰場,建功立業,而且娶得這個地方最美麗的女孩子為妻,作為一個男人還有比這更令人羨慕的嗎?連蘇東坡提起這件事情來還表現出他的無限羨慕呐!我們去品讀一下蘇東坡的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家了”是什麼樣的一種感受?反正我是羨慕他,你想這樣的一個人他怎麼可能會去忌妒别人呢?我們忌妒他還差不多。

    他又怎麼可能因為忌妒别人而會被别人氣死呢?那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曆史上的周瑜氣量是非常大的,《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性度恢廓”,就是氣量大,品質好;當時的人對他的評價也非常高,劉備說他“器量頗大”;蔣幹說他“雅量高緻”。

    順便說一句,蔣幹這個人也是受冤枉的,蔣幹确實到過周營,因為蔣幹和周瑜是同學,但是蔣幹沒有盜什麼書。

    看來曆史有時候離我們真的是非常地遙遠啊,我們已經很難弄清楚曆史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樣子了。

    事實上任何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都有三種形象。

    一種是曆史的本來面目,我們稱之為曆史形象,這是曆史學家主張的樣子,比方說《三國志》的記載。

    第二種是文學藝術作品當中的面目,我們稱之為文學形象,這是文學家、藝術家主張的樣子。

    還有一種,是一般老百姓主張的樣子,我們稱之為民間形象,比方說民間信仰中曆史人物的形象,以及我們每個人心目中曆史人物的形象。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自己的曆史人物的形象,因此一個曆史劇,電視連續劇,或者電影拍出來以後,我們的觀衆會發表評論說某某演員演得不像,這個曹操不像,這個周瑜不像,這個林黛玉不像,這個賈寶玉不像。

    你怎麼能說不像,你見過嗎?可見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形象,這個我們稱之為民間形象。

    這三種形象是有差距的,對于三國來說,形象最離譜的是諸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