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三國志樂進傳》于禁身經百戰,參加了曹操的幾乎所有戰争,曹操每次出兵,于禁必為前鋒;曹操每次退軍,于禁必為後衛。
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一起,都是曹操集團名鎮天下的大将。
襄樊戰役前,從曹操先派于禁而不是其他名将去支援曹仁來看,于禁的地位是相當的高的,顯然在衆将之上。
No.6樊哙之勇--張郃[字俊乂]魏國五良将之四。
太祖得郃甚喜,謂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拜郃偏将軍,封都亭侯。
授以衆,從攻鄴,拔之。
又從擊袁譚於渤海,别将軍圍雍奴,大破之。
從讨柳城,與張遼俱為軍鋒,以功遷平狄将軍。
别征東萊,讨管承,又與張遼讨陳蘭、梅成等,破之。
從破馬超、韓遂於渭南。
圍安定,降楊秋。
與夏侯淵讨鄜賊梁興及武都氐。
又破馬超,平宋建。
太祖征張魯,先遣郃督諸軍讨興和氐王窦茂。
《三國志張郃傳》先從韓馥,後投袁紹,在與公孫瓒的交戰中多有功勞。
官渡之戰時,張郃受郭圖陷害,率衆投降于曹操,得以重用,随曹操平定北方,遠征烏桓,平馬超,滅張魯,多有戰功。
後來,張郃随夏侯淵駐守漢中,在夏侯淵被殺後暫代主帥,維持敗兵。
魏明帝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張郃奉命救援隴右,在街亭大敗蜀将馬谡,導緻諸葛亮撤兵;諸葛亮第四次時,張郃随司馬懿前往相拒。
後諸葛亮糧盡退兵,張郃追至木門,與諸葛亮軍交戰,被飛矢射中右膝而亡。
陳壽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将,五子為先。
張郃以巧變為稱。
極會用人的曹操得到張郃甚喜,将他比喻成韓信歸漢,微子抛棄殷纣。
任命張郃為偏将軍,封其為都亭侯,可見曹操是十分器重張郃的。
張郃果然沒讓曹操失望,屢立戰功,成為一代名将,他大敗雍奴,征讨東萊,擊潰馬超、韓遂,平定叛亂,大敗馬谡……縱觀其一生可謂戰功累累,陳壽稱其“識變數,善處營陣”,真是英雄!
張郃就是這樣,在自己輝煌一生最後結局——死在戰場,死的凄美而壯麗,帶着一絲遺憾被射死在木門。
據《魏略》記載張郃是受司馬懿之逼,不得已才去追擊已退兵的諸葛亮,結果被射死。
張郃的确可憐,明知一去不還,還得硬着頭皮追。
水間不僅可憐張郃的命運,還可惜他的才華,死前他已經知道諸葛亮的埋伏,卻因為愚忠而送了命。
曹操之下,星光燦爛,而張郃再次表現出巨大作用,是在漢中之役。
“劉備屯陽平,郃屯廣石。
備以精卒萬餘,分為十部,夜急攻郃。
郃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
”陳壽後評稱張郃用兵以巧變稱,而此戰則顯示出他的嚴整堅重。
劉備起自河北,又曾北從袁紹,對張郃向來應有所知,陽平廣石之役可能給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魏略》“淵雖為都督,劉備憚郃而易淵。
及殺淵,備曰:“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意以未得張郃而不滿。
夏侯淵“虎步關右,所向無前”,又素号知兵,卻為劉備所輕,張郃在關右漢中諸戰皆為淵部下,反倒為劉備所重憚,從劉玄德顧諸葛亮于鄉野、識馬谡于病中的閱人之道來看,也略見張郃的不簡單。
夏侯淵敗死(注2),“當是時,新失元帥,恐為備所乘,三軍皆失色。
淵司馬郭淮乃令衆曰:‘張将軍,國家名将,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将軍不能安也。
’遂推郃為軍主。
郃出,勒兵安陣,諸将皆受郃節度,衆心乃定。
”遂不緻為劉備所乘,亦可見張郃在軍中的威望。
No.7亞夫之才--徐晃[字公明]魏國五良将之五。
原跟随楊奉,曾保護漢獻帝東行,有功。
後降于曹操,跟随曹操四處征戰,于延津率兵擊殺文醜,于官渡率兵截燒糧草,平馬超時率先渡河,守漢中時大敗蜀将陳式,多有戰功。
特别是在解樊城之圍的戰鬥中,徐晃率軍長驅之入,一舉擊退蜀軍,立下了大功,受到曹操的贊揚。
魏明帝時期,徐晃病逝。
曹操:“賊圍塹鹿角十重,将軍緻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
吾用兵三十馀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
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将軍之功,逾孫武、穰苴。
”(《三國志魏書17徐晃傳》)
曹操:“徐将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矣。
”(《三國志魏書17徐晃傳》)
徐晃最閃光的一戰,無疑是解樊城之危。
曹操都沒有料到他能解危,自己親統大軍在後,并調回了張遼等名将,說明了當時形勢關羽占有很大的優勢,如果指揮得當還可以收複荊州。
可曹操軍還未至,樊城之危就被徐晃解了。
“晃揚聲當攻圍頭屯,而密攻四冢。
羽見四冢欲壞,自将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
”這可是一場苦戰,并不象演義裡關羽受傷裡他乘虛而入那麼簡單,看看曹操的評價就知道了:“荊州兵圍嶄鹿角數重,徐公明深如其中,竟獲全功,孤用兵30餘年,未嘗敢長驅竟如敵圍,公明真乃膽識兼優者也”。
三國志裡曹操如此評價:“賊圍塹鹿角十重,将軍緻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
吾用兵三十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