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戰将如雲——但看大魏十虎将

首頁
    ,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

    且樊、襄陽之在圍,過于莒、即墨,将軍之功,逾孫武、穰苴。

    ”晃振旅還摩陂,太祖迎晃七裡,置酒大會。

    太祖舉卮酒勸晃,且勞之曰:“全樊、襄陽,将軍之功也。

    ”時諸軍皆集,太祖案行諸營,士卒鹹離陳觀,而晃軍營整齊,将士駐陳不動。

    得到曹操如此的評價的人,恐怕沒有幾個。

    他無論在對峙劉備還是周瑜以及諸葛瑾都無敗績,是曹營中也是三國裡最為骁勇善戰的将領之一。

     No.8鬼神之勇--曹仁[字子孝]三國時曹魏名将。

    曹仁好弓馬騎射,少時不修行檢,及至長成為大将,則變得嚴整,奉法守令。

    仁從曹操多年,屢立功勳。

    官渡之戰時,曹仁從圍高幹於壺關。

    當時曹操下令城陷盡坑敵軍,結果連月不下。

    曹仁向曹操示意「圍城必阙」,曹操從其言,城池果然立降。

    錄前後功封都亭侯。

    自此曹操倚曹仁為南方屏障,封仁征南将軍。

    鎮守荊州時,仁曾拒吳将周瑜於南郡,又拒蜀将關羽於樊城,其間又行安西将軍西拒馬超。

    文帝時,拜曹仁為車騎将軍,都督荊、揚、益諸州軍事,進封陳侯。

    又與徐晃共攻破陳邵,進軍襄陽,拜為大将軍。

    後曹仁奉诏移屯臨颍,左遷大司馬,總督諸軍據守烏江,還屯合肥。

    仁於黃初四年去世,谥曰忠侯,享年五十六歲。

     《傅子》有載雲:「曹大司馬之勇,(孟)贲、(夏)育弗加也。

    張遼其次焉。

    」 陳矯曰:「将軍(曹仁)真天人也!」(《三國志魏書九曹仁傳》) 在決定曹操集團生死存亡的重要戰役-----官渡之戰中。

    袁紹趁曹操主力在官渡于自己對峙時,派遣劉備率軍攻略曹操的後方,大批郡縣開城投降。

    而韓荀又于西路試圖切斷曹操西路的補給線。

    許都以南的人民都人心惶惶,士氣浮動。

    曹操為之大為頭痛。

    局勢若再發展下去,将會是一發不可收拾之勢。

    在這時,又是曹仁提出了正确的見解,他提出南方各縣投降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劉備軍的強大才背叛求生,劉備剛開始統率袁紹的部隊,不能得心應手,如果發動攻擊,可以擊敗。

    曹操遂令曹仁率少量騎兵攻擊劉備,曹仁不負所托,大破劉備軍,收複所有叛變的郡縣。

    又于雞洛山大破韓荀軍。

    至此,袁紹就再也不敢分兵騷擾曹軍,戰場的主動權已逐漸轉到曹軍手中。

    曹仁與徐晃等人于此時又頻繁出擊,燒毀袁軍糧車,吃掉袁軍散兵,令袁紹軍疲于奔命,陷于被動局面。

    為曹軍最終發動烏巢戰役,結束官渡之戰打下了基礎。

    在他一生的戰役中,可以看出,曹仁統禦力極高,可以從他激勵士兵的能力看出,戰張繡,守江陵,守樊城都能激勵士兵,得到士兵的信賴。

    這種能力,也幫助他成為了守城戰的高手。

    其膽勇更加是無庸置疑,曆史中的三國好象還沒有多少人能象他那樣帶着幾十人兩度沖入幾千敵軍中搶人。

    如此攻守俱佳,勇武無敵,可靠,穩健,盡忠盡職的将領,其綜合能力,即使在人才濟濟的曹營中也是數一數二的。

    也許他的表現不會很突出,不會很搶眼,但毫無疑問的,他是一個實而不華的,可以讓人放心的将領。

    也許,曹仁的能力足以讓曹操說“吾有曹仁,何足懼哉!” No.9義薄雲天--龐德[字令明]少年時任郡吏及州從事。

    從馬騰進擊反叛的羌、氐等外族,數有戰功,遷至校尉。

    曹操讨袁譚、袁尚于黎陽時,郭援、高幹等略河東;龐德時随馬騰之子馬超拒戰郭援、高幹于平陽,為軍中先鋒,進攻郭援、高幹,大破其軍,更親斬郭援首級,于是拜中郎将,封都亭侯。

    後來馬騰被征為衛尉,龐德便留屬馬超。

    曹操破馬超于渭南時,龐德随馬超逃入漢陽,保守冀城;不久又随馬超投奔漢中,從屬于張魯。

    曹操平定漢中後,龐德便随衆投降。

    曹操素聞其骁勇,拜龐德為立義将軍,封關門亭侯。

    後龐德領軍與曹仁共攻宛城,斬叛将侯音、衛開,遂南屯于樊城,以讨關羽。

    其時樊城諸将以為龐德之兄龐柔時在漢中,對龐德頗有猜疑;龐德遂奮意力戰,深為關羽軍所忌憚。

    軍敗後龐德誓死不降,結果為關羽所俘殺。

    曹操聞知此事甚為傷悲,為之流涕,于是封其二子為列侯。

     ◆文帝賜谥策曰:「昔先轸喪元,王蠋絕脰,隕身徇節,前代美之。

    惟侯式昭果毅,蹈難成名,聲溢當時,義高在昔,寡人愍焉,谥曰壯侯。

    」(《三國志魏書十八龐德傳》) ◆陳壽評曰:「龐德授命叱敵,有周苛之節。

    」(《三國志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No.10溫文而雅--李典[字曼誠]李典早年跟随從父李乾效力于曹操,在呂曹交戰期間,李乾因不肯降敵被呂布手下薛蘭,李封所殺,李典助堂弟李整殺敵報仇,李整死後不久李典就被曹操任為離狐太守,中郎将,此後戰役中李典多負責糧運後勤,直到任夏侯惇副将讨劉備後才逐漸調到前線作戰。

    李典向來與張遼,樂進不和,但他卻不會因私怨而耽誤公事,還大敗孫權,因此被封為破虜将軍,都亭侯,死後被追谥為愍侯。

     陳壽:李典貴尚儒雅,義忘私隙,美矣。

     相比以上9位将軍,他應該算是最儒雅高貴的人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