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從廖化做先鋒談起

首頁
世人皆言”蜀中無大将,廖化做先鋒”乃蜀國衰敗之兆.何故?廖化不過一平庸之将,竟能為蜀後期棟梁,任右車騎将軍.想廖化從前,不過關羽一主薄,演義中亦不過一裨将而已,何曾讓其随關張馬黃一起沖鋒陷陣過?不過活的久一點而已.

    然廖化果真如此平庸以至愧對右車騎一位嗎?史書中對廖化的記載很少,唯有漢晉春秋裡記載:姜維率衆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戮,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于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雲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試看此言,完全是一宿宿老将看問題的全面.比之傅佥之流,不過一勇将,不足道哉.

    這樣類似的事情似乎有很多,又如王平,,先前一校尉,後在漢中争奪戰之際投奔劉備,之後一直到孔明北伐才随軍出征,至此才嶄露頭角,先用疑兵唬吓張颌.後來”張颌攻平,平堅守不動,颌不能克”.到最後最輝煌的是:堅守漢中成大功.”平在北境,鹹著名迹.”我們可以看到,王平的功績曾一條上升曲線,這就有個疑問,為何王平在曹操劉備手下都未曾受重視?如果曹操知道王平以後會成為蜀國的棟梁,他還會放任王平投敵嗎?想必沒人會認為曹劉兩人都不識人.也許隻有這一個解釋:王平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個很平庸的将領,隻是到了後來慢慢成長起來的.

    也許你會很吃驚,覺的不可思議.因為受到遊戲和小說的影響,我們會有這樣一個潛意識的共識:一個有才華的人在一生中都會保持着他這份才華.而一個開始就沒有什麼好表現的人是不會有大出息的.好比遊戲中的關羽,武力值從16到52,一直都是98,而廖化,也一直都是76.也許,我們都忽略掉這樣一個事實:經驗的重要性.中國有個詞很讓年輕人讨厭:論資排輩.他們認為世間最不公平的事莫過于此,也許有無數天才都夭折在其下.但事實上,論資排輩卻被中國應用了幾千年….事實上,現在還應用着.難道它果真一無是處?經驗到底該處于什麼地位?

    對于一名軍師來說,經驗就是火計時把稻草放到那殺傷力最大,而初出茅廬的你可能隻會考慮這個時候用火計敵人不會設防.對一個政治家來說,經驗就是一個行政命令什麼時候下達效果最好,而初出茅廬的你可能隻會想怎樣制作好這個命令.對于一名武将來說,經驗就是知道士兵什麼時候最疲憊,應該休息了.而初出茅廬的你隻會想該怎樣行軍才能偷襲敵人成功.經驗沒法給局勢加入必勝的保險,卻能使勝利的天平稍微傾向你這一方.雖然是稍微,但有時候卻是緻命的,如果曹操有在江南作戰的經驗,如何不會提防東南風?

    對于沒有很大天份的人來說,積累經驗可以幫助自己.對于有天份的人,經驗也同樣是至關重要的.諸葛亮初出茅廬時,雖然眼光遠大,口才了得,但同樣也經曆過被敵軍追殺無可奈何的時期,何故,蓋因此時經驗不足,雖有滿腹經綸也無從施展,最終在周瑜劉備關羽等人的表演舞台上學到了一些,卧龍才由此升天,施展才華.不過這也是劉備病死之後的事了.

    彜陵之戰時,陸遜如此評價劉備:備時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幹也.陸遜一人傑,如此評價劉備可見劉備領兵能力,但翻看劉備傳,前半生凡率軍必敗,無一勝仗,何以晚年如此威猛,退曹操奪漢中,逼陸遜占彜陵?隻因領兵數十年,經驗豐富,是以陸遜也要避其風頭,如果是年輕時的劉備與陸遜敵,勝敗早已分了.

    故翻看史書,可見三國亂世時初期,群雄并起,英雄輩出,好不輝煌.到了後期,英雄大部走向不歸路,剩下的都是以前平庸之輩,卻能占據高位.這不是時代在退步,而是時代的必經之路.誰也無法證明,三國後期的廖化一定不如年輕時的萬人敵關羽.經驗,也是一筆重要的才華.

    看看蜀國後期人傑:姜維的升官經曆吧:奉義将軍------征西将軍------輔漢将軍-------鎮西大将軍-----司馬---------大将軍,10幾年的曆程,才成為蜀國的支柱.試想如果在遊戲中發現了姜緯,看到其的數值,有那個不會立即把他提拔到最高位呢?但現實就是現實,即時諸葛亮非常欣賞他,也沒有破格提拔他,而是按照論資排輩一步一步走.很失望嗎?認為對姜維不公平嗎?但仔細看曆史,有多少名将不是如此走過來的?戰國名将白起從軍時不過一小兵卒,嶽飛亦隻是秉義郎.開國大将粟裕當初還隻是一名警衛員.是長期的軍旅生涯造就了他們,一是給他們嶄露才華的場所,二是給予他們寶貴的經驗,這是最重要的.

    最後談論下人才的問題吧.人才好比一塊玉,不僅要發掘還要雕琢才能成為一塊好玉.連和氏壁這樣得寶玉也要剖開才能發光.何況人才.人才不僅要發現,還必須得好好培養才能成為大器.當然,不可否認,也有一些天才隻要一發掘就是塊名玉,例如周瑜,馬超.但更多得的那一塊塊璞玉.需要領導者的慢慢培養,在經驗的幫助下成長起來.故鄧艾鐘會可以在司馬懿的身邊接受栽培.而諸葛亮卻大權一手抓,放任蜀将自我發展.每讀與此,常常感歎不已.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