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的三國論淺顯而易懂,想必讀過之人多如過河之鳅。
這篇文章愚者也讀過多遍了,不過後來蘇轍後悔說,少時鋒芒太露,好議古人得失,大意是對自己年少時輕狂表示不滿,愚者以為:雖然此文學術價值不是甚高,但是對文章的寫法卻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因此能入續古文觀止。
三國論
蘇轍
天下皆怯而獨勇,則勇者勝;皆暗而獨智,則智者勝。
勇而遇勇,則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則智者不足用也。
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難,蜂起而難平。
蓋嘗聞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後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見也。
悲夫!世之英雄,其處於世,亦有幸不幸邪。
漢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獨過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孫、劉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
以智攻智,以勇擊勇,此譬如兩虎相捽(抓),齒牙氣力,無以相勝,其勢足以相擾,而不足以相斃。
當此之時,惜乎無有以漢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項籍乘百戰百勝之威,而執諸侯之柄,咄嗟叱吒,奮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勢飄忽震蕩如風雨之至。
天下之人,以為遂無漢矣。
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橫塞其沖,徘徊而不進,其頑鈍椎魯(愚鈍),足以為笑於天下,而卒能摧折項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則必有所耗竭;而其智慮久而無成,則亦必有所倦怠而不舉。
彼欲就其所長以制我於一時,而我閉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徘徊不前)求去而不能去,而項籍固已憊矣。
今夫曹公、孫權、劉備,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
世之言者曰:孫不如曹,而劉不如孫。
劉備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於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則亦已惑矣。
蓋劉備之才,近似於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術。
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據勢勝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廣收信、越出奇之將,以自輔其所不逮;有果銳剛猛之氣而不用,以深折項籍猖狂之勢。
此三事者,三國之君,其才皆無有能行之者。
獨一劉備近之而未至,其中猶有翹然自喜之心,欲為椎魯而不能純,欲為果銳而不能達,二者交戰於中,而未有所定。
是故所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
棄天下而入巴蜀,則非地也;用諸葛孔明治國之才,而當紛紜征伐之沖,則非將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將以攻人,則是其氣不足尚也。
嗟夫!方其奔走於二袁之間,困於呂布而狼狽於荊州,百敗而其志不折,不可謂無高祖之風矣,而終不知所以自用之方。
夫古之英雄,唯漢高帝為不可及也夫。
譯文如下:
如果天下的人都膽怯而隻有一人勇敢,那麼這位勇敢的人将獲勝;如果天下的人都糊塗而隻有一人擁有智慧,那麼這位智者将獲勝。
勇敢的人碰到勇敢的人,那麼勇敢就不能依靠了;同樣,聰明的人碰到同樣聰明的人,那麼智慧也不足以依靠。
所以說:單單依靠智慧和勇氣是不能夠平定天下的,所以天下進入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