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的時候,英雄們蜂起而難以平定。
(贊一個先,蘇轍此文為策文,上來要求先抓住考官的眼睛,前面說得非常有氣勢,琅琅上口,最後說智慧和勇氣不足以平定天下,那麼什麼能夠呢?如果主考官上來第一段就看不下去了,效果可想而知)
我曾經聽說過:自古以來的那些英雄君主,他們所遇到的那些所謂的有智慧和有勇氣之人,其實并沒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氣,這樣才能體現出這些英雄們的真正的勇氣和智慧.悲哀啊!人世間的英雄,處在世上,也有幸運和不幸的呀.漢高祖.唐太宗都是智勇超過天下人而得天下.曹操.劉備.孫權則是智勇相當的人相遇,從而失去了得到整個天下的機會.以智攻智.以勇攻勇,這就好比兩隻老虎相鬥,牙齒.力氣相當.誰也赢不了誰.勢力足以相鬥,卻不能有一方徹底取勝.在這個時候,可惜沒有漢高祖那樣的人來制服他們.(第二段已經立論....有點像高中生寫的議論文吧?下面開始舉例說明)
當年項羽憑着百戰百勝的威信,成為諸侯的盟主.叱咤風雲,發洩者其本身的怒氣,向西反攻劉邦.其勢就像狂風暴雨即将來臨了一般,天下的人,都以為漢即将滅亡了.而劉邦憑借着不是十分智慧和十分勇敢的本領,擋住了項羽的進攻,使項羽徘徊而不能前進.項羽的愚魯遲鈍足以被天下人嘲笑.最後能夠擊敗項羽而後等待項羽自殺,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個人的勇敢和力量,如果不停的使用,就必然有耗竭之時.其智謀用久了而未成功,必然有所疲憊而不能成功.對方以長處制我一時,我隻要将他擋住,使他達不到他所要達到的目的,徘徊不能,走又走不掉,那麼項羽已經必敗無疑了.(第三段為第一個分論點)
現在曹操孫權劉備這三個人,人人都知道其才能可取的一面,不知道不可取的一面.世上人說,孫權比不上曹操,而劉備比不上孫權,劉備缺少智慧且勇氣不足,所以有比不上兩人的地方.但是如果不知自己的不足還能去求勝,那也就夠糊塗的了.劉備的才能近似劉邦,卻不知劉邦所用的方法.當年劉邦的才能表現在三方面,先占據有利地勢,以體現出取天下的趨勢;招攬韓信.彭越等出奇制勝的将領,以彌補自己的不足.有果銳剛猛之氣卻不用,以深折項羽猖狂之勢.這三方面,三國君主的才智都比不上.隻有劉備接近卻未能達到,卻還有洋洋自得之心,若比作一個錐子,則太遲鈍而不夠鋒利,若比作一個圓錘又太過鋒利了而不能用來打擊。
這二種方法在實戰于中,還沒有肯定用哪一種.所以總是想有所為卻不成功,想做的又總是達不到.棄天下入巴蜀,不是好地方.;用諸葛亮治理國家的才能,卻處于紛亂的争戰之中,自身又不是将領.不能忍住一時憤恨之心,親自率兵去打别人,是氣度還不夠.悲哀啊!當他奔走于二袁之間,困于呂布,狼狽地跑到荊州,百折不撓不能說不象高祖的風範,但最終不知所以自己能幹些什麼.自古以來的英雄,隻有漢高祖是沒人比得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