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從魏滅蜀二三事看鄧艾偷渡陰平關

首頁
    利處境。

     雖然如此,益州的“北大門”漢中,還是讓鐘會的大軍不廢吹之力就取下了。

    要知道當初劉備取漢中是廢了九牛二虎之力,而且魏延,諸葛亮,姜維在此慘淡經營幾年,即使沒有主力部隊,抵抗也還是應該頑強的,可實際并非如此。

    也許司馬昭也沒想到蜀漢堕落到這樣的地步(3)。

     漢中失守,姜維是脫不了幹系的,他沒有遵守“錯守諸圍”,據敵于外的舊制,認為“適可禦敵,不獲大利”,為了“獲大利”,他采取“斂兵聚谷”,堅壁清野的戰略,等敵人撤退時“與遊軍并力搏之”。

    這個戰略構思固然巧妙,但是人家司馬昭偏偏抓住了你主力不在漢中這個時機,這樣由于蜀軍兵力不足,無法固守關隘,不但原本堅壁清野的戰略無法實現,反而使魏軍輕松的進入漢中腹地,用了極短的時間的就拿下漢中全境。

    另外,成都方面命令漢中部隊不在外圍抵抗,全線退縮也可以看作是在執行姜維的計劃。

     這樣,魏軍鐘會主力與蜀軍主力在劍門關對峙,鄧艾則抵達了陰平路口。

     其後有個小插曲,西路軍鄧艾欲與諸葛緒聯合由江油,避開劍閣,直取成都。

    但是諸葛緒說要“邀擊”姜維,拒絕了這個提案,率軍東進與鐘會在白水會合。

    結果可憐的諸葛緒卻被鐘會陷害了(4),他的部隊也歸了鐘會。

     3。

    鄧士載偷渡陰平關 從白水到成都,劉備時期就開始休整交通(5),從江由直接進犯成都,這對蜀國是緻命的。

    但是由于陰平道人迹罕至,看起來根本就沒有可行之路,更何況是軍隊通過?因此蜀漢根本沒有任何防備動作(隻有劉備在平武放了“三校”人馬(6),還被鐘會派田章掃除了(7)),因此這條路沒有人認為它能行軍。

     但是“非常人建非常功”。

     當時的局勢是:鐘會十三萬人的主力部隊被“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擋住,進退兩難,糧草殆盡,運糧困難,鐘會甚至想過退兵。

    一旦退兵,此次戰役将前功盡棄,半途而廢。

    可是要說進兵,面前雄關是他難以逾越的。

     鄧艾很明确當前的形勢,于是他大膽的提出了“偷渡陰平,從江由走左儋道進攻綿竹”的大膽計劃。

     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裡,去成都三百馀裡,奇兵沖其腹心。

    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

    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三國志》鄧艾傳應該說,鄧艾這個計劃有很大冒險成分:1。

    陰平道“七百馀裡無人之地,山高谷深,糧運艱難”。

    部隊行此險地,一旦敵人有所察覺,那将是全軍覆沒。

    即使敵人沒有察覺,自己能不能從險地中從出來仍然是個問題。

    2。

    既然是“偷渡”,不可能用太多人,最多幾千精銳而已。

    這幾千人将面對江由守軍,綿竹守軍和成都蜀漢的中央部隊,如果蜀軍臨威不亂,固守待援,那麼鄧艾這幾千人後無援軍,内無糧草,能有作為嗎?恐怕很難。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馀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

    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将匮,頻於危殆。

    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

    将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三國志》鄧艾傳陰平就在現在的甘肅文縣,至今那裡還有鄧艾入蜀時修的棧道。

     “路”算是過來了,但是此時他們已經精疲力竭,腹中無食了。

    前面就是江由,可以說這個城的守軍對雙方都至關重要。

    因為,一旦這座江由城失守,鄧艾的精兵将得到補充,恢複戰鬥力,進而直取成都。

    但是如果江由城據城死守,那麼鄧艾的這數千疲師将成為軍事史上典型的反面教材。

     老天眷顧鄧艾,蜀漢十分腐朽,已經成為事實的事情不容假設,因為曆史是蜀軍江由守将馬邈投降了。

    這一來,形勢對蜀漢急轉直下。

    江由的失陷,使這座城成為了鄧艾的補給基地。

    鄧艾部隊從死地中恢複,進可取成都,退可夾劍門。

    可以說江由的占領,宣告鄧艾的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半。

     鄧艾能兵不血刃的占領江由,我們說有很大運氣成分,但是他的主觀作用才是決定性因素,那就是“奇”。

    可以想象,馬邈一直聽說北線曹魏大兵南下,漢中失守,姜維在沓中戰敗(8),退守劍閣。

    蜀漢已經到了危亡時刻。

    此時任何蜀漢地方官都知道平時自己的皇帝和官員是如何的昏暗,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