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從魏滅蜀二三事看鄧艾偷渡陰平關

首頁
    他們是心中更多的是惴惴不安。

    而此時魏軍象從天上掉下來一樣出現在自己面前,那麼馬邈肯定得慌神。

    也許他是在慌亂中不明不白的投降了鄧艾的“先登”;也許他壓根認為蜀漢就要亡了,幹脆明哲保身;又或者他在慌亂中覺得是魏軍打敗了劍閣主力,直接攻到了江由,所以隻有投降。

     但不管哪一種,“奇”字才是輕松取勝的根本原因。

    就象鄧艾自己說的:“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蜀國在此根本就沒有多少人馬。

    雖然諸葛亮說過:“全蜀之防,當在陰平”。

    但看來蜀漢後代并沒有會意。

     蜀漢暫時沒有滅亡,它還有成都全師在,完全可以一戰。

    但是鄧艾沒有給蜀人任何機會。

    諸葛瞻率領最後的力量要“力挽狂瀾”,曾經擊敗鄧忠和師纂,但是鄧艾明白,自己是沒有退路的,必須勇往直前。

    終于破了蜀軍前鋒,進而攻破成都之前最後的防線----綿竹。

     一般認為,諸葛瞻此時應該固守,不應出戰。

    實際上此時蜀漢已經基本被鄧艾這好似“剜心一刀”的計劃“刺死”了。

     因為鄧艾的“神兵天降”使蜀漢上至君臣,下至将校已經膽裂(9)。

    要想守,必須要有一場勝仗,起碼是一場不勝不敗的戰鬥來穩定軍隊的士氣,然後固守。

    諸葛瞻也是出于這種考慮才奮死出戰,謀求一勝。

    他能擊敗了鄧艾的前鋒應該是出于這種精神推動。

    但令他史料不及的是,鄧艾軍隊立刻重整旗鼓,卷土重來,這次蜀漢的軍隊終于崩潰了,諸葛瞻也戰死了,蜀國的都城成都,徹底暴露在鄧艾的兵鋒之下。

     之後劉禅聽從谯周的建議,獻成都,投降鄧艾,至此,蜀漢滅亡。

     4。

    成都後主已亡國,此地姜維尚守城 姜維得知成都被偷襲,率蜀軍主力四,五萬人(10)由廣漢、郪道撤退,觀察動靜,但令他萬萬想不到的是,等到的是一紙投降的赦命。

     姜維沒有料到魏軍會從陰平偷渡,沒有料到諸葛瞻這麼快就敗了,更沒有料到後主會全城降魏。

    他作為一方主帥,做了他能做的,但是蜀漢的腐朽已經不允許他做更多了。

    這或許就是“雄關在德,不在險”的道理吧。

     對于姜維南撤的軍事動向,我也曾經置疑,他為什麼不直接往成都方面撤退?後來明白姜維這麼做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1。

    如果他全師救援成都,那麼鐘會大軍随後延金牛大道跟進,自己的部隊就有進退無路的危險,那時侯失去了險關依托,面對數倍的魏軍,是沒有出路。

    2。

    當時姜維隻知道鄧艾進攻成都,并不知道後主會立刻投降,他考慮後主有可能入南中建甯,或者入吳(11)。

    這樣理解就不難解釋姜維的戰略目的了,那就是“确保阆中一線與東部南部的聯系”,這樣将來無論後主怎麼樣選擇,蜀國的殘餘力量還是有逃出升天的可能。

     可他千算萬算就是沒算到後主會投降。

    蜀軍将士知道後,也都拔劍砍石。

     鐘會也知道了鄧艾奇謀成功,看到姜維撤退,他命令胡烈、田續、龐會追擊姜維,自己率主力趕往成都。

     姜維接到诏書,知道大勢已去,率全師投降。

     鄧艾得其主,鐘會得其軍。

    也算各得其所。

     之後,殘酷的政治鬥争使鄧艾,鐘會,姜維這些三國末年的豪傑們離去,倒是後主劉禅“樂不思蜀”,自在快樂。

    這裡就不細說。

     5。

    簡評 (1)戰役初期,諸葛緒的失誤打亂了司馬昭的既定計劃,放跑了姜維的主力。

    使蜀軍得以有全師四五萬人扼守險關。

    也許這時鄧艾的偷襲計劃就開始醞釀了。

     同時,沓中之戰,鄧艾兵力與姜維的蜀軍主力在數量上是相差不多的,而鄧艾能戰一月,并擊敗姜維(趙雲次子趙廣就是戰死在此),充分說明了鄧的指揮能力和軍隊的戰鬥力。

    以後他能指揮幾千精銳渡陰平,破成都,絕不是偶然。

    根據記載,鄧艾在關隴時招募五千羌胡精兵(12)。

     在漢中的戰鬥,蜀軍失利如此迅速有三點原因:1。

    司馬昭抓住蜀漢内部的鬥争使主帥不在漢中的有利時機;2。

    蜀漢腐朽,蔣舒投降;3。

    成都方面在不合時宜的情況下命令漢中部隊執行姜維的“誘敵深入,堅壁清野”的戰術。

     (2)而在雙方劍門對峙的時候,為什麼鐘會不從劍門東面繞過劍閣呢? 如果鐘會從劍門東面直接進阆中,取蜀的東南,是可以繞道攻擊成都的,但是這樣一來有兩點不利:1,縱深迂回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