慨就義,高順不發一言,相比之下,“飛将”甯不自愧?
5。
無謀無略,輕狡反覆,唯利是圖
呂布無謀,這是基本達成共識的。
雖然有“轅門射戟”的小聰明,但無論從戰略上,還是戰術上,呂布都沒有表現。
伴随他出現的不是”兵“就是“騎”,一旦出現“謀”,則前面必有個“無”字。
濮陽之戰,屢屢失去先機,棉對少于自己的曹軍,還是中計被伏(20)。
在對待袁術問題上,朝三暮四,有使無終,見利忘義,聽信陳氏父子讒言,任用奸佞。
即使是陳宮,高順獻計,他也大多不采納(21)。
在處理下屬關系上,他可以說是個不及格。
河内郝萌曾經兵變。
他疏遠高順,任用魏續,奪高順的兵權,而到了有戰事的時候,卻用高順拒敵,即使他知道高順忠誠(22)。
侯成等人獻酒,呂布大怒,于是人人自疑。
(23)
當然,不及格不代表是零分:
郝萌兵變,有人揭發陳宮同謀,人們都看出來陳宮面紅耳赤,呂布卻給陳宮留面子,一字不問(是不是因此陳宮以後對呂布死心塌地?)(24)。
至于“輕狡反覆”則更是明顯。
呂布如果和丁原有“義父子”的情誼,那麼呂布“三姓家奴”之說也不是無中生有了。
後來董卓權大,呂布棄丁原,投董卓,手刃自己的“義父”。
董卓對他也不錯,封他騎都尉,“誓為父子”。
董卓惡貫滿盈,死有餘辜,如果呂布出于大義,殺了董卓算是純粹的“大義滅親”,可實際上,呂布是有自己的小算盤的。
董卓這個人喜怒無常,曾經因為一點小事就用手戟擲布,呂布從此懷恨在心。
後來又與董卓的侍婢私通,害怕被發現,常常内心不安。
(25)
更有記載說劉備與呂布在徐州初次見面,劉備見呂布言語無常(不夠穩重),表面上對呂布還過得去,内心其實很反感(26)。
其他的在對盟友,對屬下,對敵人都是輕率,浮躁,朝三暮四。
即使那是“利益至上”的亂世,呂布的行為也是另人難以接受的。
讓人無法信任的。
唯利是圖又是他的一大缺陷。
人們可以追名逐利,畢竟“不食人間煙火”的是少數。
可是為了名利就背信棄義,無所不為,那這不象話了。
董卓用權利引誘他,他殺了丁原。
袁術用金箔引誘他,他和袁術結盟,曹操封他“左将軍”,于是他就杯袁向曹。
陳登去許都見曹操,被封為“廣陵太守”,回來後他氣得用手戟砍陳登,因為他沒有被封“徐州牧”。
(27)
這樣的一個人,誰能控制得了他?
6.普通人呂布
缺點是多的,但從一個“人”的角度講,呂布未必就比曹操,劉備等人差。
呂布出身貧寒,又是“燕趙悲歌”的人,從理性上沒有那些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名士”對“忠義”看得那麼重。
在他眼裡,利益,名利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
其實那些所謂“名士”又有幾個不是為名,不是為了利?隻是他們懂得如何用世人認可的手段得到,做的冠冕堂皇罷了。
而呂布沒有這麼多的認識和心思,他認為自己需要的就要去争取,就象演義中他說得:“漢家天下,人人有份。
”這句話是不是很象另外一個悲劇英雄孫悟空?“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
曹操,劉備,他們會說這樣的“大逆不道”的話嗎?絕對不會,其實他們心中這句話未必就比呂布說得少。
呂布也不過是曆史中的一粒沙塵,但他算是“自強”的。
曹操有這樣的功勳,他的家族給他支持,袁紹縱橫河北,靠得是“四世三公”,孫權憑的是“父兄”,呂布呢?自己!自己的武勇。
曹操對荀彧不錯,結果呢?“卸磨殺驢”!孫權用陸遜的時候說:超世之功,結果最後還是逼死他。
劉備也夠“仁義”的,宗族的土地該奪還是奪,就是沒說出來的那句話:漢家天下,人人有份。
可他們手段高明,時機得當,荀彧一死,曹操就來個“活哭喪”,好象這事和自己一點關系沒有。
孫權玩得更絕,逼死人爹,還用人子!劉備還算不錯,好歹把劉璋的财産都給他,讓他去公安,還封個“振威将軍”,可“打人家一巴掌,再給人家個甜棗”又有什麼“仁義”可言?
呂布雖然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