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俠法正飛1014作
法正是蜀漢達到颠峰的決定性人物之一,在劉備稱王後地位非凡,但此人素不以德行服人反而做出了一系列讓當時的士大夫所認為有悖道德的事情,為世人所不恥,,沒有獲得相配的名聲.從儒家的思維出發法正為人不忠,睚眦必報是典型的小人.其實法正的所作所為其實更接近江湖中的俠,但絕非義薄雲天的曠世大俠而是任性而為的遊俠,史記<<遊俠列傳>>載“今遊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法正的一生也是極為符合遊俠特性的.
“建安初,天下饑荒,正與同郡孟達俱入蜀依劉璋,久之為新都令,後召署軍議校尉。
既不任用,又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志意不得。
”在這個年輕氣盛的年齡帶着自己的理想背井離鄉的來到險惡的蜀地為的不就是能出人頭地博一個功名嗎?法正即不是巴蜀豪強望族又不是劉家嫡系舊臣,自然得不到劉障的用處.如此大才而不能被用,所有的輿論都針對自己,胸懷大志卻連小小的軍議校尉都被别人認為是不夠能力擔任的,此時法正的郁悶是可想而知的.
“别駕張松與正相善,忖璋不足與有為,常竊歎息。
”法正的運氣在于認識了張松,張松相貌醜陋在蜀地雖然比法正好點可是估計是由于相貌上的缺陷,也過的不太得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兩人于是有了共同的利益出發點.張松拜見曹操時,曹操卻揭開了張松最痛恨的傷疤---外貌.張松在經曆了一次屈辱之旅後心灰意冷不想卻受到了他這輩子都沒有的禮遇,張松此時定然是對劉備無比期待的.而張松也必然将劉備的風采添油加醋的說給法正聽.此時的法正是矛盾的,他或許還寄希望能将自己的才學直接展示給劉障,而實現政治抱負,也或許是受到儒家忠義思想的束縛而不願或者說是不敢就這樣離開劉障而轉頭劉備,此外劉備的為人法正也隻是聽說而已況且這個颠簸大半輩子的人是否能夠重用自己還不能肯定.所以有“璋曰:“誰可使者?”松乃舉正,正辭讓,不得已而往。
”此時的法正的遊俠性格還是被儒家思想所緊緊束縛,不敢放手一搏“正既還,為松稱說先主有雄略,密謀協規,原共戴奉,而未有緣。
後因璋聞曹公欲遣将征張魯之有懼心也,松遂說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魯,複令正銜命。
正既宣旨,陰獻策於先主曰:“以明将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内;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
”先主然之,溯江而西,與璋會涪。
北至葭萌,南還取璋”當法正到劉備那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