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邊看三國演義,邊打的一些疑問和讀後感,望大家不吝賜教^^1.劉關張三人結義得未免太草率,劉備因為一聲長歎認識了張飛,兩人在酒館喝酒無意中看到了關羽,聊了幾句就決定共商大議、桃園結義了。
三人根本全不熟識,隻是知道姓字名誰,根底完全不清的情況下就能聚在一起,古人是不是也太沒什麼心眼了,萬一被騙了怎麼辦?怎麼沒有一點自我防範的意識?
要說三人結義的現實利益就是:劉備有地位(漢室宗親)、張飛有銀子(頗有資财)、關羽有力氣(身長九尺)。
三個人如果組成一個團隊開戰,有名頭、有辎重、有将才。
也許這三人就是權衡了他們的優長互補才最終走到了一起。
2.董卓使李肅作說客,用赤兔馬換了呂布的投誠,呂布殺了義父丁原,反認了董卓做義父。
說實話,這樣的兒子我真不敢認。
是不是董卓太有自信了,以為呂布斷不敢再殺義父?後來王允獻貂婵,反間董卓和呂布。
董卓就死在這個義子的方天畫戟下。
我倒是覺得赤兔馬和貂蟬好有一比,雖然一個是畜牲一個是人,但都成了人們設計陷阱而用的籌碼。
貂蟬怎麼看赤兔馬?赤兔馬怎麼看貂蟬。
二者縱然不能抱頭痛哭,恐怕也要相識怃然吧。
還有一個最要緊的問題,我不能問不會說人話的赤兔馬到底愛誰,所以隻能自問:早已長眠地下的貂蟬到底曾經愛過誰呢?
3.隻看了前幾回覺得曹操描寫得特别生動,設計欺騙父親、對形勢的正确判斷、刺殺轉而獻刀等等都很精彩。
我覺得這麼聰明機變的人物不得天下,真是太沒道理了。
而且,為什麼到了曹操舉起“忠義”旗,投者那麼多。
劉皇叔最開始招攬不過500人,而曹操,“不數日間,應募之士,如雨骈集”,出錢、出糧者更是“不計其數”,這是不是就叫做人心所歸呢。
4.袁紹被推為盟主後,第一個重要官職就授給了自己的親弟弟袁術,他是這麼說的:“吾弟袁術總督糧草,應付諸營,無使有缺。
”天下英雄都不是傻子,這種有節制性的要害官職給了自家人明顯不公,所以一旦同盟結束恐怕他會被衆人所棄。
5.關羽斬華雄後,在袁紹帳中,曹操和袁術的對話(對劉關張三人的評價),可以看出操有識人之才、容人之心。
而袁術,正好是曹操的反例,他這樣的人留在帳中,并居于要害位置,真是袁紹誤用親人,是大錯。
可見他的讨董卓聯盟全是為了一己私利,其實大家也是各懷鬼心,曹操以牛、酒撫慰劉關張,未嘗不是在籠絡人心。
6.黃巾黨管亥部圍困孔融的北海城,太史慈出城去請救兵,時被數百騎八面為定。
有這麼一段描寫:“慈倚住槍,拈弓搭箭,八面射之,無不應弦落馬。
”我就想太史慈到底帶了多少箭,這是不是有點像80年代的港産槍戰片,手槍裡的子彈是打不完的。
而且我們的古人身體素質顯然比今人的高科技要強大,身負沉重的很多箭,正面射人就已經了不得了,而且能快速地八面射擊,那得是什麼樣的旋轉速度呢?而且古人80、100斤的武器随便就拎起來了,能像耍把式地所向披靡。
可奧運會的舉重選手,舉個100多斤都費死牛勁了。
可見,這個地球确實被污染久矣,人類的體質越來越退化。
(89)
7.劉備看到孔融的信使太史慈後,“斂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耶!’”看到這句我就笑了。
劉備英雄孤獨,久不被人問津,看他激動的樣子,顯然那是太寂寞了。
我就忽然想到自己找工作的感覺,我雖然不是英雄,但沒有招聘單位搭理的感覺倒是和劉皇叔有點類似。
神呀!賜我一個孔北海罷!(89)
8.呂布奪了兖州後,迫使曹操撤離徐州,陶謙再三甚至以死請劉備為州牧,備力拒。
陶謙應該是怕了曹操再來滅族,所以想讓出職位,但是為什麼非要請劉備呢?旁邊就有個廣結天下善緣而且更有名望的孔融,這不是讓孔融難堪嗎?(93)
9.曹操刺殺董卓事敗後,路經中牟縣被捕,後為陳宮所救。
陳宮見曹操因疑,殺呂伯奢全家,轉念:“我将謂曹操是好人,棄官跟他;原來是個狼心之徒!……”(37)遂棄而奔東郡。
但後來他居然跟了個更加豺狼之輩、見利忘義的無謀呂布。
陳宮到底是怎麼想的?按道理他不應該再選擇這樣的主公了,這違背他做人的原則呀。
難道是時運不濟,不得已投到溫侯門下?(94)
10.呂布在定陶被曹操打敗,奔走各處,無人收留,跑到了徐州。
劉備不顧衆人反對,竟收留了呂布,他到底是怎麼想的?他不知道養虎為患的道理嗎?前車之鑒太多了,為什麼還不吸取教訓?或者他想利用呂布以助陣腳?那麼這個選擇就太危險了,這不是一個聰明的決定。
劉備似乎想用寬厚待人的老好人形象感化别人最後利用其為己謀勢,他這種看似忠厚,其實挺沒心機,是特别缺心眼的小聰明。
最後恐怕是費力不讨好,要失把米。
(103)
開始我不明白劉備為什麼要讓徐州的牌印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