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儒時,回答薛綜的質問:“薛敬文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
公既為漢臣,則見有不臣之人,當誓共戮之:臣之道也。
今曹操祖宗叨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公乃以天數歸之,真無父無君之人也!”
之所以抄了這麼一大段,是我終于明白了劉備為什麼有那麼高的人望。
劉備以皇叔身份代表漢朝皇帝的正統而戰,“漢朝苗裔”的名頭夠正;反觀曹操是賊,名不正言不順。
所以助了劉備算是匡扶漢室,弄好了恐怕還會有光武中興的希望;歸了曹操就成了亂臣賊子,無君無父了。
但是隻因一個相同的姓氏“劉”就能代表所謂的正義,真真荒謬已極。
天下應視能者而居之,漢獻帝姓劉,不是也奈何不了大勢嘛。
可見“忠孝”二字當真是當時文人懸在頭上的利劍。
“無君無父”就是忘本、就是反逆。
“一臣不事二主”是當時的主流思想、道德準則。
所以在《三國演義》的語境下,劉備較之曹操算是正統。
而劉備則是劉姓皇族中比較有前途的人選,這就不難理解,作者為什麼如此推崇劉皇叔了。
我開始的不明白,是因為如今的環境已經和當時不同,我以今人的眼光看去,自然覺得曹操比較可愛,劉備被人喜歡得有點莫名其妙。
但是同一本書,放在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所控制下的古人眼中,就和我們今天的觀點大相徑庭了,這樣的視線下劉備俨然英雄,雖然他很愛哭;曹操竟成了白臉的亂世奸雄。
我又想到了昨天寫在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後的話,曆史這個東西呀,真的很難說得清楚。
“真實”是個相對的概念,在不同的時代,曆史的真實有不同的理解,即便是當事人也會有不同的評說角度。
而過去發生的是“曆史”,今天發生的叫做“新聞”,“新聞真實”豈非也是個老話題了。
(358)
48.諸葛孔明智激周瑜時,如此形容二喬的美貌:“操本好色,久聞江東喬公有二女,長曰大喬,次曰小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
先生真乃神人也!身居漢末就知道幾百年後的唐朝有個楊玉環mm,服了!(365)
49.諸葛瑾前來勸服弟弟諸葛亮輔佐孫權,開口以伯夷、叔齊二人之事問之。
孔明先生的回答真的太妙了。
沒等哥哥說出相請之事,便反客為主地請他念在兄弟之情以助劉備。
真的太聰明了,把大包袱丢給自己的兄弟,讓哥哥先說出傷感情的拒絕。
隐含不宣的意思就是:既然你不能為了骨肉之情離開孫權,自然也不能這麼要求我離開劉備了。
佩服。
(370)
50.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其實赤壁一戰,諸葛亮隻是作為劉備的說客,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共敵曹操。
之後草船借箭,諸葛亮露了一手也是為了自保。
借東風隻能說諸葛亮在天氣預報方面有些心得。
其中周瑜确實居功至偉:黃蓋用苦肉計;阚澤下詐降書;龐統獻連環計。
都能看出周瑜深思周密,用人得宜,及至火燒赤壁前,調兵嚴謹,真有帥才。
開始不明白劉備有什麼資本和孫權結盟。
今天看諸葛亮用兵,以便最後的絞殺。
(409)
51.曹操跑到了烏林,這時趙雲殺出來“子龍不來追趕,隻顧搶奪旗幟”,我很好奇,搶那麼多旗幟有什麼用處?(411)
52.曹操敗走華容道那段,我對着三國地圖研究了半天。
就是沒弄明白,從烏林到葫蘆口,應該先經過華容道呀,曹操是怎麼繞過華容道先到的葫蘆谷呢?也就是他怎麼從“烏林”——“葫蘆谷”——“華容道”的呢?(413)
53.關于義釋曹操那段。
可能諸葛亮就是想放人。
我統計了一下當時曹操的人馬,書上說“曹操既脫華容之難,行至谷口,回顧所随軍兵,止有二十七騎……”
之前曹操與張遼,隻剩下了“百餘騎”;毛玠救了文聘後,“引數十騎到”;後又加上從馬延、張觊處分得的兩千人馬。
這總計兩千多兵馬,又在烏林和葫蘆谷損失了很多。
華容道如果不派關羽完全可以輕松拿下的,所以讓關羽去。
恐怕諸葛亮就有放人的意思,順道賣關羽個人情,再用軍令狀拿關羽一道。
此一計,三處得益,先生高明。
(410-415)
54.自從諸葛亮來了以後,劉備真算是言聽計從。
這之後他除了哭之外就沒别的能耐了。
《三國演義》裡的劉備,真不找我待見。
55.周瑜設美人計诓劉備來東吳以換得荊州。
書中寫了這麼一段話:“卻說玄德沒了甘夫人,晝夜煩惱”——小生偷笑一下,此意頗深呀……(441)
56.甘露寺,吳國太會女婿,我要是國太就把閨女給趙雲了!劉備老嘛咔嚓眼的,怎麼能把妙齡的女兒給他呢!人家子龍年少英俊,多帥呆呀!(444)
57.劉備帶着夫人終于逃到了劉郎浦。
有這麼一段:
趙雲曰:“主公在虎口中逃出,今已近本界,吾料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