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有調度,何用憂疑?”玄德聽罷,蓦然想起在吳繁華之事,不覺凄然淚下。
你說他哭什麼呢:日後恐怕又要過着颠沛流離的生活,難舍曾經的繁華?還是後怕“美人計”差點泯滅了自己奪天下的壯志?(453)
58.周瑜欲行“假途滅虢”之計,以助劉備攻打西川為由,而圖謀荊州。
此計被諸葛亮識破,周瑜行至荊州城下,趙雲轉述了劉備的一段話:“孤與劉璋,皆漢室宗親,安忍背義而取西川?若汝東吳端的取蜀,吾當披發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
那當初為什麼要與魯肅定約取西川後還荊州?如果周瑜拿出了當時的約定,劉備又作何解釋?
所以我真受不了劉備這種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僞君子。
說了一大段冠冕堂皇的鬼話,其實心裡既想着荊州又惦記着西川。
真受不了這種人。
(462)
59.周瑜在巴丘發出了著名的“既生瑜,何生亮”的長歎後“連叫數聲而亡。
壽三十六歲。
”
這句長歎實在有自擡身價的嫌疑。
赤壁之戰周瑜确實堪稱英傑,但其後在針對荊州以及諸葛亮的逐個用計及行事中,都棋差許多招,誰叫你在諸葛亮面前犯了那麼多的錯誤,周瑜明顯差了很多的檔次,把自己和諸葛亮并列,确實可以抽自己了。
(463)
60.周瑜死後,遺書薦魯肅為都督,總統兵馬。
可之前“周郎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孫權知道後“不勝忿怒,欲拜程普為都督”(454-455)
這時為何不用程普?而用了魯肅?(464)
61.柴桑口卧龍吊喪時,祭文中有這麼一句:“哀君情切,愁腸千結;惟我肝膽,悲無斷絕”聽着像哭情人,比較誇張哦。
(465)
62.卧龍吊孝後在江邊碰到鳳雛龐統,邀其共助劉備時,說:“吾料孫仲謀必不能重用足下。
稍有不如意,可來荊州共扶玄德。
此人寬仁厚德,必不負公平生所學。
”
首先這點就比徐庶厚道,徐庶也是沒辦法了,才在最後關頭走馬薦諸葛。
諸葛亮在舉薦人才上是沒有什麼偏心的,況其确有非常之才,才不怕别人頂替了他的位置罷。
其次,這是否也可以成為當年諸葛亮不投孫權的原因?(465)
63.魯肅舉薦龐統于孫權後,“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孫權“生得方頤大口,碧眼紫髯”這已經怪到極點了,還好意思瞧不起别人。
(466)
64.龐統因相貌問題,不被孫權所喜,後又放出輕視周瑜的狂言,遂見輕于孫權,不被其用。
之後魯肅和龐統有一段對話:
肅曰:“公報匡濟之才,何往不利?可實對肅言,将欲何往?”
統曰:“吾欲投曹操去也。
”
肅曰:“此明珠暗投矣。
可往荊州投劉皇叔,必然重用。
”
統曰:“統意實欲如此,前言戲耳。
”
肅曰:“某當作書奉薦。
公輔玄德,必令孫、劉兩家,無相攻擊,同力破曹。
”
魯肅和周瑜有很大的不同,如果龐統對周瑜說了這些,周瑜恐怕會殺了他(前者有諸葛亮的例子),他是不能允許人才跑到敵對一方的。
但是假如周瑜還活着,他能否重用龐統?即使被周瑜重用,龐統能屈居周瑜之下?這樣想下來,我才明白諸葛亮為何要随了劉備。
而魯肅竟然反勸龐統去投劉備,當然他不希望這樣的人才為曹操所用,成為自己的大敵,所以希望他去荊州?但我覺得最安全的方法是,扣住龐統,既然我用不了你,别人也别想用你。
魯肅的性格,很值得推敲。
(466)
65.龐統來到劉備處,仍因容貌問題被輕視,被安排到耒陽縣充一縣宰。
不知龐統怎麼想的,赤壁現連環計時,曹操并未因其醜陋而輕視他,但孫權和劉備皆因此而見棄之,所以投曹操怎有“明珠暗投”之說,“暗”就“暗”在正統的名分上嗎?
劉備對龐統的問題上,可以看出其實劉備真是個庸才,他其實不能識得真正的有用之才,雖然他很幸運地訪到了如雷貫耳的卧龍先生,但活生生的鳳雛先生就擺在眼前他怎麼就沒看出來呢?簡直就是個睜眼瞎。
後來孔明按察四郡歸來,告知龐統之事,劉備才知道龐統是個大大的人才,于是“下階請罪”,前後判若兩人,真是虛僞。
(466-468)
66.書已經看完了,後面的懶得打,提前在這裡結束了。
最後的感觸是《紅樓夢》裡的一句話:呼拉拉似大廈傾……蜀、吳完得太快了。
正是前面那段詞:“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2005年4月6日(農曆二〇〇五年二月二十八)星期三看《三國演義》總結讀後感
一、蜀軍每次出擊,都要考慮到運糧的問題。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的數次出征,多數情況下都為糧草所累。
所以我想諸葛亮三分天下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到“蜀道難”,不隻是對敵人而言,對己方也是個重大的難題。
蜀給人的感覺合适作偏安的小朝廷,不好進來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