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說說《三國演義》 吃酸杏

首頁
    出去。

    所以每次蜀軍運兵出去就比較困難。

    我坐火車去重慶時,感覺不停地過山體隧道,這還是有現代交通工具的情況,試想古人要過去真的不太輕松。

     這樣我總覺得,諸葛亮開始的計劃就有那麼點問題。

    可能是當時天下局面中原歸了曹操、江東歸了孫權,恐怕隻剩下了蜀地還可有所圖謀罷。

    諸葛亮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現在想到了諸葛亮很重視荊州的重要性:試想如果不是龐統早死,諸葛亮不得不入川去助劉備,留荊州與關羽照應;試想如果關羽不是托大,撤走了荊州的兵馬;試想如果蜀沒有失掉荊州,那麼荊州可算是進入中原和東吳的跳闆了,這樣糧道的問題也不再是問題。

     這樣一路想來,我忽然覺得自己的一個看法改變了。

    以前我覺得做什麼事情如果失敗了,那是你還不太努力;可是《三國演義》給我的教訓是,即使你很努力了仍然會因運氣不在己方而失敗罷。

    “運氣總是賜予有準備的人”,“總是”并不是個完全、極、盡的意思,這就包含了不一定的成分。

     二、越往後看《三國演義》越覺得不真實,感覺它既像武俠小說也像神怪小說,又有那麼點傳奇的色彩,就是不像曆史小說。

    到最後除了重大的曆史事件,我已經不太把《三國演義》當作曆史來讀了。

     武俠小說方面:比如武将的對戰,就很像武俠小說中的對打,雖然沒有武俠小說來得精彩,但感覺有那麼點雛形。

    尤其作者寫作的時候,似乎很少談及兵卒在戰争中的作用,好像戰争的勝利主要決定于武将是否勝利,戰争大場面描寫不是很精彩。

    甚至武俠小說中處在靈魂地位的江湖義氣,也可以在三國中找到影子,例如關羽對劉備的忠義、張遼對曹操的忠義…… 神怪小說方面:比如左慈、管鉻等人物已經算是神仙了,還有一些神怪方面的小故事。

    說來也巧,看完《三國演義》我就開始看《搜神記》,特别驚喜地發現很多《三國演義》中的神怪故事出自《搜神記》。

     傳奇方面:我先前重看過唐宋傳奇,很難不把兩者放在一起比較。

    就是覺得像。

     這讓我想到了《鹿鼎記》,開始按慣例以為是武俠小說,可越看到後面越覺得像曆史小說,到韋小寶帶兵打俄羅斯的時候,我甚至以為清康熙年間就真的有韋小寶這麼個大活人了。

    直到最後看完,我還以為金庸先生遍覽史料,發現了康熙年間在皇帝身邊有個默默無名的重要謀士就是“韋小寶”。

     三、本書對我而言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每回的最後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這是沿襲說書人說書的套路,故意在關鍵處賣個關子,好賺你下回來聽。

    雖然有時這個要緊的地方并不見得有多要緊,但是作者的寫法卻很抓人,吸引我不得不繼續看下去,很多時候翻過篇來也沒什麼大不了,卻讓我欲罷不能。

    有一夜,我竟是不停地打着哈欠,直看到了天亮。

     四、感覺關羽死了以後,作者的寫作速度就加快了。

    之前作者很注重細節的刻畫,例如曹操赤壁後狼狽敗走的一大段情節,心理、環境寫得都很細膩;可後面,就連很重要的空城計那段,我都覺得有點單薄,甚至沒有京戲《空城計》來得更為豐富。

     雖然速度加快,但文字更為簡練。

    短短數千字的一回容下了更多的故事情節,作者的文字功力還是很讓人佩服的。

     我去書店翻了下《三國志》,它是分國别魏蜀吳三國而寫。

    而《三國演義》是将三國的曆史交織在一起按時間順序編排起來,所以我真的佩服作者組織材料的功力,漢末群雄并起,那麼多的枝節用哪個開始更為合适?如何安排主次情節的位置,因為有很多事情是同時發生的,先交待魏蜀吳哪一個比較合适?哪些材料可以棄之不用?哪些又是必須交代的?想想都是些讓人頭大的問題。

    雖然三國的故事流傳多年,已經有了一條大家習以為常的主線,但編成120回有系統、組織嚴密的小說,真的是很厲害的事情呀。

     雖然我不喜歡這本書,但還是會狠狠地佩服這部書的作者。

     五、感覺本書已經在很努力地糟蹋曹操、吹捧劉備。

    但我這個現代讀者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竟然喜愛曹操、厭惡劉備。

    這顯然有違作者寫作的初衷吧,恐怕作者知道是會暈倒的。

    套句時髦的說法“這就是因價值觀的差異而産生的巨大碰撞呀……”。

     六、我特别不明白諸葛亮為什麼不能原諒馬谡,雖說馬谡失了街亭,但諸葛亮也不是沒有原諒過别的立下軍令狀仍然失敗的大将(關羽),他甚至能一再容忍有反骨的魏延,為什麼就不能赦免馬谡?否則西蜀也不至于将才零落得隻得一個姜維。

     2005年4月16日(農曆二〇〇五年三月初八)3:182005年4月23日(農曆二〇〇五年三月十五)星期六注:本文引文及戰事情節請詳見原書。

    我所選擇的版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12月北京第三版,2000年8月北京第6次印刷的《三國演義》,後注數字為頁碼。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