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相比,羅馬軍團更需要依賴大量的專業的物資實施作戰,例如甲胄、武器、糧草等等,深入中亞草原的羅馬軍團顯得脆弱而遲鈍,盡管如此,自負的克拉蘇認為羅馬軍團依靠堅毅的精神和紀律性必将取勝。
他顯然低估了東方遊牧民族視死如歸又熟悉武器的特點(中國對匈奴也是一樣),結果,在帕提亞草原的混戰中,克拉蘇和波斯的名王居魯士一樣慘敗身死。
但克拉蘇的部下并沒有全軍覆滅,他部下的第二軍、第三軍殘部(羅馬軍制軍團組成軍)敗回羅馬,而第一軍的部隊被割斷,隻好向東方前進,它的統帥是克拉蘇的兒子浦克琉(有一種說法浦克琉在克拉蘇之前戰死,但證據不足)。
這支沒有祖國的軍隊流浪東方,輾轉之後一度成為匈奴的雇傭軍,人數大約6000(我的看法是混合了當時著名的希臘雇傭軍殘部)。
在漢征匈奴的戰役中,匈奴軍戰敗,這支善于擺“魚鱗陣”的軍隊也被切斷(也有說是浦克琉看到北方草原不适合羅馬人的生活,有意向南方靠近),向漢朝的西域都護請求保護(還是歐洲的習慣)。
當時的漢政府相當開明,在西域都護陳湯和甘延壽的要求下,對這支文化迥異的軍隊給予了極為寬大的處理。
漢政府允許該軍自行築城駐紮,并為大漢保衛邊防,相當于西方保護國的地位。
羅馬人在河西走廊西端建立的自己的城市,名叫犁軒,這裡,正是後來馬超屬地的中心地帶。
八十年代曾經在犁軒舊城出土了若幹與羅馬駐軍有關的文物,包括将軍法場的高大立柱、青銅的短劍等。
當時的河西走廊水草豐美,羅馬人能夠很好的生息,犁軒曾經參加過班超征西域的多次戰役,可以想象其嚴謹的戰鬥風格和獨特的戰法與散漫的其他半開化民族形成了鮮明的照,并且将其軍事風格逐步滲透到了以西域都護府為主的漢軍之中。
随着氣候變遷,民族融合和漢末邊防制度的崩壞,犁軒大約在公元2世紀廢城,其人民星散,不過根據後來十六國的曆史來看,可能還有一部分西遷孓遺下來,不要小看這6000人,徐福的三千人登陸日本,就使日本近畿地區人口在神武時代(日本人稱徐福年号)身高驟增20厘米。
這樣一個種族集團在局部讓對于人種也可以産生影響,更無論軍事思想了。
馬超軍隊和董卓軍隊的區别,在于董卓軍隊實際以涼州東部的東漢正規邊防軍為主,加上少數民族的騎兵,所以受到匈奴等遊牧民族軍隊的影響較大,注重騎兵和機動,這在當時極為出衆,并且發展成了中原(後來的魏國)軍隊的主要風格。
而馬超的軍隊則不然,他依靠的主要是涼州西部的世襲土豪,與西域等靠近西方文化的地區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經過了董卓和李郭之亂,西涼的漢族軍事人才大部東遷,内地的影響減弱,已經不存在建立一支傳統東方軍隊的指導力量,所以在馬超建立軍隊的過程中,吸收了大量當地化的西方軍人後裔--“超軍中多高鼻深目者”恐怕不隻是西域少數民族--也吸收了他們的作戰方法,而古羅馬的軍事思想,也是這支武裝最可仰賴的正規軍隊作戰方法。
可以說從建軍思想上,董卓軍隊是一枝重視力量型的軍隊,而馬超的軍隊,是一支重視技術型的軍隊。
三、西涼健兒
文章來源:[url=http://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346097]東方馬超傳奇(作者薩蘇)[/url]
馬超軍隊,也的确具備使用這樣作戰方法的本錢。
西涼健兒是當時身體最好的中國軍人,也隻有他們,才能夠有效的使用需要極大膂力的标槍。
馬超軍的盾牌,名為“橹”,實際上就是斯巴達希臘式盾牌的翻版,這種盾牌高度達到1.7米,寬度80公分,除了前進的時候,兵士基本都是把盾牌立在地上作戰,如同一座工事,推進時則如浮動的城池,弓箭根本拿他們沒辦法。
曹軍大概在中原從來沒見過這樣的軍隊,極不适應,所以一交手就連連失利。
但是馬超軍隊輕視射術的結果就是許褚保護曹操跳水的時候,沒有有力的遠距離攻擊兵器--他們的輕便弓箭無法置曹操于死地,如果再近一點,老曹早就讓标槍紮成刺猬了。
這樣一支軍隊打擊周邊那些散漫的少數民族當然不在話下,難怪馬超被羌族尊為神威天将軍。
馬超軍隊獨特的風格問題,其實史界早有論點,可是一直存在争論,連當年繪制三國演義連環畫的時候都有人提出馬超的軍隊應該按照歐式畫法,這當然是不能為當時的局勢所接受的。
但這個意見卻留下了一點尾巴,如果您仔細看連環畫中馬超的畫像,你會發現他的盔甲和絕大多數将領都有點不同,如果您再比較一下伊利亞特裡阿喀琉斯和《埃及豔後》中安東尼的盔甲,就會發現--那裡面原來暗藏着古希臘羅馬甲胄的影子。
那麼,馬超軍團的悲劇命運又是怎樣決定的?曹操為什麼聽到馬超增兵就哈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