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的智慧,虛構居多,比如諸葛裝神、空城計。
其實,蜀漢前期這些精彩妙計下面掩飾的是軍事方面的軟弱。
從徐州時代起,劉備軍在硬碰硬的戰鬥中就很少能夠取勝,但是蜀漢後期經過諸葛重建的軍隊和魏國對陣,經常以劣勢兵力把魏軍堵在營裡打的不敢出來,其戰鬥力可見一斑。
但是,蜀軍也同樣繼承了馬超軍團的缺點,比如攻堅能力不強,這在陳倉之戰中有所表現,後期司馬懿一躲進營寨蜀軍就沒辦法也是例子。
再比如對後勤依賴嚴重,這是技術型軍隊的通病,後勤一旦出問題,就無法完成作戰,對比蒙古兵喝馬奶子就能縱橫天下,缺點就太明顯了。
馬超軍團最後的閃光,是馬岱在後退中突襲斬殺陳造的戰鬥,在魚鱗陣交替的掩護下,蜀軍從容後撤,追擊的魏軍精騎在沒有能夠使用他們的馬刀時就被射殺的屍橫遍野,少數沖進蜀軍陣内的魏軍立即被有組織的圍困、絞殺,待魏軍陣容少亂,井然有序的退卻軍中突然殺出一支輕騎,直取對方指揮部,一陣風般斬殺對方主将後一擊即回......一個典型的羅馬式退卻反擊戰例。
後記
文章來源:[url=http://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346097]東方馬超傳奇(作者薩蘇)[/url]
某這篇《馬超》可能引起争論,已經有個朋友講你這是崇洋媚外。
如果把它稱為崇洋媚外的朋友希望你能夠再讀一遍。
這是一篇關于中西方交流的曆史短文,應該是象談西方人喝咖啡而我們喝茶一樣,沒有褒貶。
古代西方軍事對中國的影響一般不大,因為中國自身的強大對邊疆就是一種巨大的内向壓力,中間還隔着一個剽悍善戰的少數遊牧民族地區。
在當時中西方交往中,中國對西歐的影響遠勝對方,因此,象馬超軍團這樣的逆向才有曆史的巨大吸引力。
相對來說,中國吸取遊牧民族地區的影響更大,比如漢武帝的養馬政策。
西方要超越這個地區影響中原幾乎不可能。
隻有在東漢末年的特殊環境下,像馬超軍團這樣的特例才會出現。
原因是經過多次從西向東的軍事行動,包括董卓、李郭,甚至馬氏軍隊的初次東征,西部軍事力量出現真空,當時的少數民族力量不足以深入涼州,才有更西部的力量前來填充。
西域的綠洲國家與西方的城邦無論在地理還是政治情況上都有相似,是西方軍事思想的存在空間,否則羅馬軍團到馬超時代,還有百多年曆史,早就會損失殆盡了。
馬超軍團,實際就是在東漢末年的特殊時代,西方的影響才能得到一個曆史的夾縫中閃爍一下。
現在的疑問,主要是對于犁軒古城的疑問,有人認為該城位于碎葉水上遊(鹹海一帶),這樣它對于中國的影響就極為微弱了,而甘肅的所謂犁軒舊城,有意見認為它隻是一個古代絲綢之路的中轉站,出土的文物是貨物堆棧。
不過某個人不太相信,因為那個時候中國的影響力似乎還無法到達阿姆河流域,而且您會相信有人扛着羅馬将軍法場的徽标輾轉千裡到中國來做生意嗎?關于馬超,此人被稱為錦馬超是小說家的發揮,但他的确在西羌之中有英武之名,因他為人善戰,能與士卒同甘共苦,出陣總是“銀铠高髦”,遠遠看去十分醒目。
但也有一種說法,描述馬超“面如活蟹”(元代戲曲),如果是真的,這個形象和日曬大概有關系,想想螃蟹的顔色,馬超迷要很傷心吧。
馬超和曹軍交戰,從戰略戰術上最後都是失敗,其原因有二:
第一,這個戰法不适合中國,因為雙方産生的地理條件不同。
如果羅馬人生在中國,他們也不會去研究軍陣。
同樣,中國的智謀型軍隊,數量建軍也不适合羅馬,因為他們沒有那樣的人口,雙方的哲學思想也南轅北轍。
所以,羅馬軍陣的影響在中國沒有傳到後世。
第二,中國軍隊的建軍思想是智謀型建軍,其精髓就是有一個優秀的統帥,就得到了一半勝利,而曹操又是中國軍事家的翹楚,對馬超軍團的弱點洞若觀火。
他初期的失利,和拳擊手突然碰到蒙古摔跤運動員一樣,屬于措手不及。
馬超軍團影響的消失有一點把孩子和髒水一起潑掉的可惜。
羅馬和中國一樣,屬于農耕地帶,同樣面臨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因此在建軍上有一緻的基礎。
如果能夠更多吸取其長處,應該有很多好處。
比如,中國元朝就開始使用火炮,到了明清反而被西方入侵,其原因就是不重視發展技術型軍隊,認為這是細枝末節,将帥一心,運籌帷幄才是正理。
實際上武器也很重要,而且,後來的中國軍隊因為身體條件,采用了以數量代替質量的方法對付北方少數民族,造成軍隊臃腫而效率低下。
那麼您可能問:馬超的軍團等同于羅馬軍團嗎?某以為,根本不等同。
馬超部隊隻是當時中國人眼裡的西化軍團,它應該隻是受到了較強的西方影響,而從西方看,他當然還屬于東方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