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若不弱---徘徊在漢魏間的荀彧

首頁
    BY可卿轉自蘋果 荀彧,也許大家并不是很熟悉,也難怪,誰讓他和曹操、諸葛亮同時代呢?再加工的三國演義中又把郭嘉的戲份提高了,因此,荀彧的光芒反倒減了一些。

    然而在當時,荀彧則是“天下莫不以為儀表,海内英俊鹹宗焉。

    ” 荀彧,作為曹操帳下謀臣,具有敏銳的政治和戰略眼光。

    當漢獻帝在洛陽被李傕、郭汜搞得昏天暗地的時候,荀彧勸曹操立即去救駕,也就是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了,不然,“人将先我而為之”。

    其實曹操不去搶漢獻帝,漢獻帝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也會被别人挾走的。

    因此,荀彧此招是讓曹操占了先機。

    袁曹官渡之戰,雙方相持數月,曹操這方人少倒還不算什麼,要命的是,糧草将絕,缺糧的後果就是普通士兵都知道會是怎麼樣,曹操就更不用說了,甚至想到了退兵。

    然而,“狹路相逢勇者勝”,在彼此都處于困難時期的時候,就看誰有耐力了。

    一旦有一方堅持不住,則情勢會極為不利。

    曹操修書詢問留守許昌的荀彧,荀彧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先退者勢屈也”的道理,勸曹操把握住機會,不要退兵。

    後來官渡大捷,曹操想起當時曾想要撤兵的念頭,不知是否會出冷汗呢……如果沒有荀彧在關鍵時刻的一封信,袁曹的結果就要倒過來了。

    定都許昌後,曹操決計先伐袁紹,卻又苦于力量不足。

    又是荀彧指出了袁紹的弱點,無疑這些都是緻命的弱點,将導緻袁紹的最終失敗。

    郭嘉也曾指出曹操有十勝,袁紹有十敗,基本上和荀彧的看法是一樣的,隻不過又多分了幾條,而且難免有拍馬成分在内,而荀彧的五勝五敗說似乎更貼近實際而且更客觀。

    而且,對袁紹手下幾個謀士如田豐、許攸的命運他都說的分毫不差,真令人拍案叫絕。

    不過,伐袁紹之前,應該是去除呂布這個陷患,否則,卧榻之側豈容一隻猛虎酣睡?而正是滅掉了呂布,使得曹操終于可以集中注意力對付當時北方最為強勁的對手了。

     荀彧既有才,又有德,可謂德才兼備。

    他是曹操的第一個謀士。

    此前,曹操因出身宦官家庭而不被士族看重。

    荀氏家族可是有名望的,是荀子之後。

    不過荀彧卻沒有士人那般迂腐,在認定袁紹無所作為之後毅然投奔了曹操。

    而自從他來之後,曹操的人氣一度攀升,謀士幾撥幾撥的來,一時間謀臣如雲,武将如雨。

    像程昱啊荀攸啊郭嘉啊,這都是曹操手下叫的出名的人物,都是荀彧推薦來的。

    這就得說荀彧大公無私了,不計個人得失,不然,阻擋賢路是在他這個位置上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

    而他所薦之人才能上都是很出色的,可說是“慧眼識人”了。

    ——且慢,識人者,識人才也,非識人心。

    荀彧在識人心上似有欠缺。

    比如司馬懿——不過,年輕時司馬宣王表現還是不錯的,而且,司馬懿好像也沒什麼不好…… 恐怕,荀彧最大的失誤要算曹操了。

    荀彧應該說是忠于漢朝的,然而卻投在了“漢賊”曹操帳下,——也難怪啊,畫龍畫虎難畫骨,當年隻抱着為漢征西将軍曹侯之志的曹操也沒想這番翻天覆地的變化吧。

    當初,曹操的表現确實是一個不朝的忠臣良相,就拿讨伐董卓一事來說,我就十分欽佩他——當然了漢朝與我無甚瓜葛,倒不是替劉氏高興,而是感歎十八路諸侯,竟無一人有曹操那樣的志氣。

    在衆人都各掃門前雪的時候,曹操說:“君自向東,我自向西……”說什麼也決不姑息。

    那首著名的《蒿裡行》開前就這樣寫道:關東有義士,興兵讨群兵。

    結果寡不敵衆還差點丢了性命。

    如此看來,可謂忠臣矣。

    不過,曹操如此作為,更多的是為了天下,并非全為漢室江山。

    想來這一點荀彧就不得而知了。

    荀彧勸曹操迎漢獻帝于許昌,是想讓曹操匡扶漢定,而最終卻成了挾天子令諸侯之勢,也多少有些始料未及吧。

    不過,曹操越來越暴露其本來面目了,他的專橫直逼得漢獻帝想以衣帶诏了事。

    荀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