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若不弱---徘徊在漢魏間的荀彧

首頁
    彧私下除了暗自叫苦還能怎麼樣呢……不過好在此時曹丞相還隻是做做丞相,就算有篡逆之心也還沒表現出來,皇帝好歹還是皇帝,将就一些也是可以的。

    然而随着時間流逝,曹操不滿足于已經位極人臣的丞相了——他要做魏公。

    這個可說是分水嶺了,分開了曹操的志向,也分開了曹操和荀彧的合作。

     其實自從荀彧投奔曹操以來,曹操是十分看重荀彧的,認為是自己的“張良”,而且很多大事都托付他,很多大事都和荀彧商量,他自任丞相,封荀彧為尚書令,以當時衆人對他的态度來說,是十分尊敬的,盡管荀彧其實還很年輕——荀彧投奔曹操時才二十九歲。

    可以說,曹操拿荀彧是當作心腹的,然而令他沒想到的,當他讓董昭悄悄問荀彧魏公之事時,荀彧竟從原則上否定了此說。

    這算是對曹操的“背叛”,令曹操大為光火,這就為荀彧之死埋下了禍根。

    後來曹操出兵攻打孫權,他不再讓荀彧留守都城,而是讓他随軍征——猜測一下,以前許昌中也有過幾起幫助漢帝要發動政變的先例,而如今荀彧既已識破曹操真面目,會不會也來這麼一手呢?曹操素來多疑,如果這麼想的話倒也不奇怪。

    而以荀彧的名望權力,要是在背後捅曹操一刀曹操還真受不了。

    或許這次出征這樣決定有這個原因吧,但更主要的,似乎曹操已經下決心處置他了。

    因此半路上荀彧借口留在壽春。

    他大概也情知自己的處境是怎樣的,但也很無奈。

    當曹操派人送的空食盒到來的時候,會意的荀彧也就隻好自殺了。

     對于他的死,不同人持不同态度。

    演義中說:操甚悔之。

    不過總覺得曹操的心情不會這樣簡單。

    要說憐惜,應該是有的,畢竟相處了二十年,而且荀彧也算是居功至偉了,以他的德才兼備,在曹操來講還是很需要的。

    但如今荀彧已邁向異己的道路,從荀彧死後曹操才加九錫來看,荀彧的确是曹操成為魏公的絆腳石,殺他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有必要的。

    因此後悔隻怕未必吧。

    荀彧一死,在當時也算是一件大事了吧,甚至驚動了劉備和孫權。

    對于孫權的态度,裴松之未明寫,但看的出來,他多少是有些驚訝的——是啊,不是真的發生,二十年心腹股肱,而暗中早有的裂紋,誰又能覺察的到?一朝被殺,誰又會想到?而劉備的話則“惡毒”了一些:“老”賊不死(算起來,荀彧當比劉備小一兩歲,基本上同年吧),禍亂未已。

    想是當年中原逐廘沒比過曹操,怨氣撒在了荀彧身上。

    ——不過也從側面說明,早年荀彧給曹操出的主意是很有效果的。

    後世的一些人也說過一些同樣的話,認為漢朝的滅亡,荀彧難辭其咎。

    荀彧主觀上是想擁漢,客觀上卻幫了曹魏的大忙。

    演義中荀彧死後有首詩: 文若才華天下聞,可憐失足在權門。

     後人休把留侯比,臨沒無顔見當君。

     這首詩,表達的就是這種思想。

    也是很多人持有的想法。

    曾聽過一段京戲,忘了是什麼了,裡面提到荀彧最後的鬥争,是把他當作忠良的。

    當然有好的看法,也有不好的看法,有些人對荀彧很不以為然,認為他根本不值得同情,他本就是幫助漢賊的人,最後的死也無非是為了博名罷了——對此真是不理解,要是這樣的話,荀彧何苦如此呢?平平安安的度過一生難道不好嗎?拿性命來博名,隻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為了忠和義而死,名則不求自到;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另一種就是頭腦有問題了。

    記得好像杜牧就是不大喜歡荀彧的。

    不過一般的看法是,很贊賞荀彧的才華,同時感歎他一片忠漢之心卻是在曹操帳中——怎麼感覺好像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解釋呢。

    這個還算公正吧。

    其實不管怎麼看也好,都是外人的見解,最直接的辦法是看看當事人漢獻帝是什麼反應。

    史載,漢獻帝聽說荀彧死去的消息後感到很傷心,還下令祭奠。

    既然當事人都沒怪罪荀彧,後人又何必吹毛求疵呢?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