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重用他。
法正進谏說:“許靖是有名無實的人,此人名聲播于全國,如果不重用他,那麼天下人就會以為您不禮賢下士。
應該對此人加以敬重,這也就是燕昭王厚待郭隗的原因了。
”于是劉備以許靖為左将軍長史,關于這件事情,孫盛頗有微詞:“夫禮賢崇德,為邦之要道,封墓式闾,先王之令軌,故必以體行英邈,高義蓋世,然後可以延視四海,振服群黎。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靖處室則友于不穆,出身則受位非所,語信則夷險易心,論識則殆為釁首,安在其可寵先而有以感緻者乎?若乃浮虛是崇,偷薄斯榮,則秉直仗義之士,将何以禮之?正務眩惑之術,違貴尚之風,譬之郭隗,非其倫矣。
”然而這個正是書生和實幹家,寫曆史的人和創造曆史的人之間的不同之處。
孫盛以儒家的一套仁義禮智标準來衡量這件事情,然而當時做事的人是以功利的眼光對待的。
許靖是當時海内衆望所歸的大名士,如果罷黜不用,就會大失天下人之望,而對于許靖的薄行,是很少有人會知道的,人們看到的将隻是劉備不尊賢的表面現象。
許靖這種人,留之有益,廢之有損,應該怎麼做,其實已經很清楚了。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題目就是“花瓶許靖”,花瓶這個比喻真的是非常形象,既然是花瓶,為什麼不擺起來呢?正是:“太平崇仁義,亂世尚權謀”。
至于裴松之引蔣濟的萬機論來說明許靖和許劭的失和到底是誰的錯,這個就是次要的了,依然是書生論調。
劉備定蜀,以法正為揚武将軍,蜀郡太守,“外統都畿,内為謀主”。
對于這個取蜀的功臣,劉備給了他相當高的待遇和權力,相當于現在的北京市長,清朝的九門提督。
更重要的是“内為謀主”,成為劉備僅次于關羽,可以與諸葛并駕齊驅的親信,劉備手下的第一謀士。
法正也不辜負劉備給予的信任,建安二十年,黃權擊破曹操所署的三巴太守,張飛又在巴西擊退張颌,三巴既定,建安二十二年,法正獻策說:“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憂逼故耳。
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将帥,舉衆往讨,必可克之。
克之之日,廣農積谷,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劉備納法正之策,進兵漢中,先有小挫,進而在定軍山一役中斬殺曹軍主帥夏侯淵和曹軍益州刺史趙颙,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定軍山一役中,法正很好的把握好了戰機,對于戰鬥的勝利,起了很大作用。
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
漢中戰争中,“先主與曹公争,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谏者。
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
”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
”遂退。
”這是很有意思的一段,也能說明法正與孟達不同,他認定了劉備,他對劉備的忠與王戎的死孝一樣,是“死忠”,奮不顧身的忠。
法正既為蜀郡太守,“一餐之德,睚眦之怨,無不報複,擅殺毀傷己者數人”,許多人都以此否定法正的人格,然而法正所報複的,都是“毀傷己者”,并且不但報仇,而且報恩,正是那時推崇的俠客風度,任俠使氣,正是真性情、真英雄的表現,與諸葛亮的儒家宗臣做派自然有些不同,二人“好尚不同”,但是“以公義相取”,即“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來了”。
蜀中人物大多褊狹,任俠使氣,比如彭漾李嚴,以緻以短取敗,但是法正在任俠使氣的同時,能夠顧全大局,推薦許靖,并且知錯能改,實在是孝直的高明之處。
建安二十四年秋,漢中既定,劉備進位漢中王,以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将軍。
第二年卒,年四十五歲,谥曰翼侯,“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
蜀漢小國,谥号是一種榮譽,表示尊崇,“先主時,惟法正見谥”,關羽、龐統等人俱是後主時追谥,糜竺、許靖等人地位尊崇,但是一直不見谥,可見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
諸葛亮每奇法正智術,劉備伐吳既敗,屯住白帝城,亮歎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複東行,必不傾危矣!”
綜觀法正的一生,如一顆燦爛的流星,在曆史的天空一劃而過,然而在這一劃中,發出了一生中最熱烈最耀眼最燦爛的光芒,在曆史的天空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敢愛敢恨,敢想敢做,有謀有志,有膽有識,處庸主則郁郁不得志,處名主則盡心竭力,奮不顧身以佐之,豫讓“衆人國士”之說,用于法正極為恰當。
法正輔佐昭烈皇帝凡九年,在這九年中,輔佐劉備取西川,定漢中,終成大業,這九年是法正一生中最輝煌的九年,也是劉備一生中最輝煌的九年。
法正死的第二年,劉備稱帝,同年大舉伐吳,走上了不歸路,最終伐吳未克,病死白帝。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複東行,必不傾危矣!哀哉!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