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就差了一截。
《三國志》《曹植傳》裴注中就有号稱“有才策”的楊修和當時僅是朝歌長的吳質在鬥智中敗下陣去的記載,而且因此直接導緻了曹操對曹植為人的懷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與丁儀兄弟,皆欲以植為嗣。
太子患之,以車載廢簏,内朝歌長吳質與謀。
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驗。
太子懼,告質,質曰:“何患?明日複以簏受絹車内以惑之,修必複重白,重白必推,而無驗,則彼受罪矣。
”世子從之,修果白,而無人,太祖由是疑焉”,兵法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吳質可謂知己知彼矣,楊修空負才名,可惜不及吳質的老謀深算,所思所行被其料中,因而反被暗算了一把,還連帶了主子曹植受疑,真是有苦說不出。
其餘如解曹操在新建的園門中加“活”字為嫌闊,曹操寫“一合酥”解為一人一口酥,解蔡邕題邯鄲淳撰的曹娥碑“黃絹幼婦,外孫齑臼”八字為“絕妙好辤(辭)”等等(3),都隻能說明楊修的聰慧,然而隻能說是小聰明,說過點甚至可以說隻是猜文字謎的工夫好,并沒有見他與丁氏兄弟在政治和軍事上有什麼建樹可言。
此後,曹丕因為曹植的文采極好,自己實在不是他對手,心裡頗為着急,以至“怅然自失”,吳質又一次逆轉了形勢,緻使曹操再次對曹植有了看法:“魏王嘗出征,世子及臨菑侯植并送路側。
植稱述功德,發言有章,左右屬目,王亦悅焉。
世子怅然自失,吳質耳曰:“王當行,流涕可也。
”及辭,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鹹歔欷,於是皆以植辭多華,而誠心不及也”(4),吳質可謂善解人意也,這個工夫比之楊修的解字謎工夫要實用多了。
曹丕于是就這樣在四友的策劃下,于奪嫡的争鬥中逐漸占了上風。
同時他又适時地展開了公關攻勢,塑造自己的形象,“文帝禦之以術,矯情自飾,(曹操)宮人左右,并為之說”(5),同時拉攏曹操手下的謀士重臣賈诩等人,再加上曹植身上詩人的狂放風格經常發作,“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勵,飲酒不節”(6),曹植開始逐漸失寵。
這個時候又出了一件大事,就是曹植在魏國的都城邺城奔馳于弛道中。
弛道,是曹操做為魏王的專用道路,曹植這樣做,可以說已經以魏王自居了,所以曹操大怒,結果是“公車令坐死。
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7)。
曹丕最後做太子其中起最重要作用便是曹操謀士賈诩的一句話,《三國志》《賈诩》傳說:“是時,文帝為五官将,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
文帝使人問诩自固之術,诩曰:“願将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
如此而已。
”文帝從之,深自砥砺。
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诩,诩嘿然不對。
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屬适有所思,故不即對耳。
”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
”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曹操雖然有詩人氣質,但首先是個政治家,賈诩讓他看到了那個時代在立嗣問題上廢長立幼的利弊和前車之鑒,對于他來說,他死後維持政權的安定和長久才是第一位的,其他所有一切都可以讓路,包括自己個人的好惡。
而郭嘉、荀彧等人對他的長處評價中就有“善斷”一說,所以他馬上做出了決斷,于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為魏太子。
楊修在曹植失寵後,曾經有意疏遠曹植,但是因為曹植畢竟是曹操的兒子,所以不敢過于明顯,還是保持了一定的來往密度。
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他是比較缺乏政治上的應變能力的。
然而曹操在處理完了立嗣的問題後,馬上從政治角度出發,考慮到了曹植和曹丕争嗣的後果不能小看,因為兩人周圍都有一群謀士,而曹操是深知謀士力量的,所以終于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軍中将楊修估計是随便按了個什麼罪名就斬首了。
《三國志》是這樣說的:“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誅修”。
這裡,首先說了“終始之變”,再加上楊修“有才策”,又是“袁氏之甥”,所以殺了他。
可見楊修除了因為參與了奪嫡的原因被殺以外,還有的原因就是“有才策”和“袁氏之甥”。
不過單是有才策,是不會被曹操殺頭的。
曹操手下,謀士能臣猶如過江之鯉不可勝數,奇變橫生的賈诩,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膽有謀的程昱等等,這些人軍事和政治上的能力遠過于楊修,卻沒有一個因為有才而遭曹操忌殺的。
單是“袁氏之甥”也不會被殺,象龐德在馬超手下就已經具勇名,他的親哥哥又在劉備手下為官,曹操一樣用他和曹仁一起對付關羽(9)可見就算有才又是袁術外甥,也不至于被殺。
這第二個原因,其實是因為楊修和曹操等人的正觀點不同,所以才遭忌。
楊修的父親楊彪,是個正統的儒學家,曹操則是個不拘小節的改革派。
在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都許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