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亂世的開端

首頁
    子門生一大票又歸入黨人之列。

    第二年宦官進行大搜捕,大迫害,又發生了“第二次黨锢之禍”。

     可士大夫是殺不絕的,尤其在和宦官的屢次鬥争中,逐漸培養出了一批隻有公子哥兒的嚣張勁,沒有文人迂腐氣的新一代士大夫,他們最終敲響了宦官集團的喪鐘。

     無論是史書《三國志》、小說《三國演義中華三國聯盟之三國志黃巾風雲在實質上,後漢的滅亡,很大程度因為土地兼并嚴重,無數自耕農被逼成為豪門地主的農奴,苦不堪言。

    黃巾起義爆發的最大動因就在于此。

    其實老百姓哪管你上層人士是不是殺來砍去,隻要自己有地耕,有飯吃也就滿足了。

    但是如果國家體制腐敗到無法保證百姓的基本生存要求,大家就隻有造反一條路可走。

    中國封建社會的曆次改朝換代,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因為土地兼并實在嚴重,改革無門隻好革命。

    所謂革命,就是“革天命”,換個朝代,重新分配土地。

     先放下黃巾起義不談,說說前面提到過的新一代士大夫,他們的代表人物就是袁氏兄弟和曹操。

    袁家四世三公,門第顯赫,而且基本上不敢和宦官硬碰,曹操本身就是宦官頭子曹騰的幹孫子,他們整天飛鷹走馬,橫行首都雒陽(東漢按照五行家的所謂天理之說,自命為火德,所以把水字變的“洛”字改成了“雒”字,免得被水澆滅了他的火——東漢官服尚紅,就是這個來由)。

    袁曹兩家的這幾個公子哥兒,公然在京城裡大白天強搶人家新娘子,這是史有明文記載的。

     但是這幾個家夥不是平常“衙内”,有野心有能力,人面也廣。

    就在别的士大夫或者灰心喪氣地去隐居,或者仍然梗着脖子和宦官硬磕的時候,他們卻正上下打點,為營救黨人而努力。

     其實從很早以前,各地就一直不斷地出現農民起義,中平元年(184年)的黃巾起義,隻不過是集合所有社會底層力量的一次總爆發而已。

    這次總爆發,從當年正月開始,到十一月朱儁攻破宛城,消滅黃巾主力為止,延續了将近一年,東漢十三州,八個州都有大股起義軍活動,可以說席卷大半個中國。

    主力被消滅以後,黃巾的餘部“黑山”、“白波”等仍然四處活動,幾乎一直延續到東漢滅亡。

     黃巾起義給袁曹那票公子哥兒以實戰的經驗,幫他們提高了名望,拉起了隊伍。

    起義是基本被鎮壓下去了,隐忍已久的士大夫們可開始準備向宦官反攻倒算了。

     首先發難的是曹操,他早在黃巾起義前,就當雒陽北部尉,一頓棍子打死了橫行無忌的宦官蹇碩的叔叔,然後又上書請求為陳蕃、窦武翻案,解放黨人。

    雖然這股“逆流”被壓了下去,曹操給趕回老家,但他從此從宦官的狗崽子搖身一變,成了士大夫的精神領袖之一。

     黃巾起義才被鎮壓下去,冀州刺史王芬等就密謀廢除漢靈帝,擁立合肥侯,結果被砍掉了腦袋。

    靈帝越想越不安全,就在雒陽設置了西園軍,以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紹為中軍校尉,屯騎校尉鮑鴻為下軍校尉,議郎曹操為典軍校尉,議郎趙融為助軍左校尉,議郎馮芳為助軍右校尉,谏議大夫夏牟為左校尉,谏議大夫淳于瓊為右校尉,稱為“西園八校尉”。

    雖然說八校尉皆總統于蹇碩,但那七個全都是士大夫,他區區一個宦官蹇碩,能夠調動得了嗎?當初宦官殺陳蕃、窦武,就是因為控制住了京城的衛戍軍,現在衛戍軍主力落到了士大夫手裡,宦官當然要遭殃啦。

     189年,漢靈帝駕崩,外戚、大将軍何進和宦官對着幹,擁立自己的親外甥劉辯,被十常侍騙進宮給宰了。

    這下子可捅了馬蜂窩,袁氏兄弟和曹操帶領西園軍放火燒了青瑣門,殺進皇宮,把大大小小的宦官砍了個幹淨徹底。

    果然有刀有兵就是老大,數十年無法解決的宦官問題,一天之内完全了賬。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軍閥董卓趁機進了雒陽,擅自廢立天子,把持朝綱。

    那些公子哥兒們逃出京城,矯诏讨董——漢家天下徹底亂了,這可以說是三國的開端。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