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位後,派曹休去安撫臧霸,然後逮機會奪了他的兵權。
曹丕定都洛陽,改元黃初,開始大造宮室,糜費無度。
經費不夠,就複興漢代的五铢錢(曾被董卓廢除),第二年因為谷價太高,又把它廢了,結果鬧得财政混亂,好幾年才重新恢複過來。
作為皇帝,曹丕算是中等水準,可是因為有他老爹曹操高明的施政手腕攔在前面,大家都說他是個倒退者,無能者。
孫權得罪了劉備,倚為棟梁的都督呂蒙不久又病死了,自然不敢趁這個大好時機北伐。
他還把統治中心遷到武昌,擺明了怕劉備來打,要死保荊州。
劉備呢?一聽說漢獻帝被廢,他就着急自己稱皇帝,名義上是延續漢統。
有人勸劉備别這樣幹,會失去天下的人心,劉備不但不聽,還把上書人宰了。
據說從此以後,再沒有中原的讀書人因為緬懷漢朝而逃到蜀中去。
劉備皇帝位子終于坐上了,大封功臣以後,就準備發兵東征,為關羽報仇。
臣子們都勸說曹魏才是國賊,伐魏是正,征吳是偏,可是劉備腰杆硬了,就是不聽。
當年七月,車騎将軍張飛被部下刺殺,首級送去了東吳,劉備更氣了,誓滅孫權——我想他是把從借荊州開始的所有怨恨,都攢到一塊了吧。
劉備水陸聯軍,傳說七十五萬(太誇張了吧),其實不過二十萬,沿江東下,勢如破竹,進到秭歸。
孫權慌了,趕緊把殺張飛的降将獻出,并且答應交還荊州,稱臣于蜀漢——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本來這是一個穩妥台階,大可見好就收的,可劉備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就是不退兵。
孫權沒有辦法,隻好拜陸遜為都督,統軍五萬,以禦劉備。
陸遜本名陸議,是江南的本地大家族出身。
演義上說他是青年書生,可實際這時候,他已經四十三歲了。
當然,比起劉備來他還是很嫩的,所以劉備看不起他,繼續前進,從巫峽一直連營到彜陵,在這裡和陸遜相持,屢出挑戰,而陸遜不應。
這是第二年的夏天,距離劉備離開成都,已經快一年了,師老兵疲,物資消耗無數,傻瓜也看得出來戰局即将扭轉。
可是劉備偏偏仍在自滿昏亂狀态中鑽不出來。
閏六月,陸遜于猇亭火燒連營,大破劉備。
蜀将張南、馮習,以及蠻王沙摩柯都戰死,杜路、劉甯投降。
劉備逃上馬鞍山,被陸遜重重包圍,殺死萬餘人,屍體落下長江,江水幾乎都被塞斷!多虧當初進兵時沿路設置的驿卒焚燒铠甲物資,攔住吳兵去路,劉備才終于凄凄慘慘逃到白帝城。
漢末三國時代三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官渡、赤壁、彜陵,要算這最後一仗中的劉備,敗得最慘。
陸軍幾乎全滅還則罷了,水軍被吳兵阻隔,無法增援也無法回國,總帥黃權反複權衡,隻好全軍北投曹魏。
曹丕這個高興啊,簡直是天上掉餡餅一樣的美事,立刻揮師南下,想要混水摸魚,結果被陸遜等及時攔住,無功而返。
縱橫天下一輩子的枭雄劉備終于到了他的彌留狀态。
他一則沒臉再回蜀地,二則怕東吳趁虛而入,所以率領殘兵鎮在白帝城,度過了坎坷人生的最後一年。
孫權雖然戰勝,可是看到劉備這種不依不饒的姿态,反而遣使修好——劉備這次不再死不讓步了。
第二年四月,劉備死在白帝,臨終傳位于太子劉禅,而以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托孤輔政大臣。
就和曹操去世的時候一樣,蜀漢也亂了起來,漢嘉太守黃元舉兵拒守,才被平定,益州郡豪強雍闿就流放太守張裔,煽動孟獲等少數民族首領造反,牂牁太守朱褒和越巂夷王高定也響應雍闿,稱臣于吳。
為了穩住局面,漢相諸葛亮派鄧芝出使東吳,正趕上曹丕一回不成來兩回,反複攻打江東,于是孫權幹脆斷絕與魏的往來,稱臣于漢。
到了建興三年,也就是劉備死後第三年,諸葛亮發兵平定南中,擊斬雍闿、高定,收服了孟獲,蜀漢第二代政權才算基本穩定了下來。
第二年,當上皇帝不過六年的曹丕死掉了。
這些年他一點沒有安生,彜陵大戰後,幾乎每年都要攻打一次東吳,可惜他的政治才能可能接近父親的一半,軍事才能卻一成都沒有,全都無功而還。
他死的時候,命年青的太子曹睿繼位,以曹真、陳群和司馬懿輔政。
當年值得一提的事情還有,吳交州刺史呂岱派中郎康泰、宣化從事朱應出使扶南,也就是今天的柬埔寨。
天下局勢,反複變動,終于暫時又回歸了穩固的鼎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