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三國時代”的終結,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呢?是263年鄧艾入成都,滅蜀漢?還是265年司馬炎篡魏,西晉建立?或者要延續到280年擒孫皓,滅東吳?一個時代終結的大幕羞羞答答,欲降還升,原因,也全在司馬氏身上。
蜀漢疆域上最後兩名歸降的地方官吏,是巴東太守羅憲,和建甯太守霍弋。
羅憲歸降還沒幾天,魏人還沒來接收他的防區,突然發現大批東吳部隊向巴東方向移動。
原來,魏軍入蜀的時候,作為盟友的東吳不但不來救援,反而想要混水摸魚,延江直上,偷襲巴東。
羅憲這個氣啊:“這些吳狗,比魏人還可惡!”關起城門,堅守不退。
吳軍圍城數月都沒能攻下。
終于,等來了魏國的援軍,吳軍被迫撤退。
這次偷襲,既失了信義,丢了臉面,還寸土未得,真是有夠弱智的。
從滅蜀,到亡吳,中間隔了整整十六年。
其間中華三國聯盟之曆史與遊戲司馬昭既已攻滅蜀漢,豐功偉業無人可比,遂進位晉王。
本來可以趁着滅蜀之勢,向東進攻吳國的,可是趕上“二士争功”(鐘會字士季,鄧艾字士載),蜀中混亂,需要花功夫整頓,于是派使節交好東吳,用以麻痹對方。
東吳方面,蜀漢既滅,三分天下魏有其二,偷襲巴東的計劃又不成功,景帝孫休恐懼憂慮,竟然病死了。
左典軍萬彧素來和烏程侯孫皓交好,就去和執政的張布、濮陽興套交情,說好話:“不如就立孫皓吧?”張布等答應了,迎來了孫皓,也迎來了他們的災星。
孫皓才登基,就老實不客氣,把這兩個家夥給宰掉了。
第二年,司馬昭也死了,享年五十四歲,其子司馬炎繼任為相國、晉王。
十二月,司馬炎就象當年曹丕逼漢獻帝一樣,逼魏主禅位,降為陳留王,他建立晉朝。
同年,孫皓遷都武昌。
兩個新皇帝隔長江對峙,司馬炎三十歲,孫皓二十四歲。
北帝之比其父,就如曹丕之比曹操一樣,雖然遠遠不如,也還四平八穩,頗有心計。
南方的孫皓則不同,是中國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且讓咱們來看看他繼位以後幹了些什麼吧(雖然難免因為成王敗寇,有後世的誣蔑和誇大,但這已經是信史時代了,不可能空穴來風的)——
孫皓于元興元年八月即位,才一個月,就把太後(孫休的皇後)貶為景皇後,而尊自己親身母親為太後(他倒是蠻有孝心的),把孫休幾個兒子都封了王。
史書上說:“皓既得志,粗暴驕盈,多忌諱,好酒色,大小失望。
”張布和濮陽興非常後悔,口出怨言,都被孫皓給砍了——那是十一月份,他登基才三個月而已。
第二年,改元甘露,因為有謠言說“荊州有王氣破揚州而建業宮不利”,孫皓就遷都武昌,還派人挖掘荊州和山脈相連的各大臣及名門的墳墓,免得所謂王氣上沖。
不久,永安山賊施但劫持他的弟弟、永安侯孫謙造反,一直打到建業邊上。
這次叛亂被剿滅後,孫皓派了好幾百人,吹吹打打進入建業,于城中斬殺施但的妻子兒女,宣布說:“天子以荊州兵來破揚州賊”,以應和謠言。
不錯,他就是這樣一個極度迷信的人,明明德政不修,偏相信祥瑞的出現——皇帝越相信這套,各地僞造和虛報祥瑞就越層出不窮。
甘露的改元,就是因為有人謊稱在蔣陵有甘露下降的緣故。
當年七月,孫皓逼死孫休的景皇後朱氏(天曉得為了什麼),又流放孫休的四個兒子去吳縣小城,才出發就突然下诏書,把兩個年齡大的,就路上砍掉了。
八月,武昌挖出一口寶鼎,遂改元寶鼎。
十二月,回都建業,命令所有大臣的女兒,都需要先經皇帝挑選,才準出嫁。
寶鼎二年,建造昭明宮,二千石以上官員都被命令入山督工伐木,耗費人力和财力資源無數。
三年,進攻晉的江夏、襄陽、合肥等地,全都失敗了。
寶鼎四年,改元建衡。
前此蜀漢滅亡的時候,東吳的交趾地區(今越南北部)主動歸降了魏國,孫皓即位後就屢屢發兵南征。
建衡二年,又派大将李勖前往,因為道路不通暢,李勖斬殺向導官馮斐後退了回來,孫皓竟然聽信佞臣何定的讒言,把李勖全家給宰了。
何定風光一時,竟然可以調動地方部隊五千人,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