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夏口打獵……
建衡三年,終于收複了交趾。
因為據說有大批鳳凰(大概是雉雞)聚集在皇家花園中,所以第二年改元鳳凰。
鳳凰元年,西陵督步闡降晉,被大将陸抗剿滅。
右丞相、當初擁立孫皓的功臣萬彧大概受到良心譴責,憂憤而死。
何定終于失寵,被砍了頭——孫皓認為這家夥簡直和張布一樣壞,所以給他改名叫何布。
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孫皓喜歡大開殺戒,連自己的親信也不放過。
第二年,他的愛妾派人到市場上強買東西,被司市中郎将陳聲繩之以法。
陳聲本是孫皓的寵臣,可是他的魅力終究比不過美女的枕邊風——孫皓命令用燒紅的鋸子鋸斷陳聲腦袋,然後把屍體扔到四望山下去。
鳳凰三年,吳郡上報,挖到一塊方方正正的銀子,長一尺,寬三分,上面還刻有年月日,于是次年改元天冊。
天冊二年七月,吳郡(怎麼又是吳郡?!)上奏,臨平湖自漢末壅塞,現在已經挖通了。
老人們曾說:“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
并且于湖邊挖到一個石頭盒子,裡面有塊青白色小石頭,長四寸,寬兩寸,上面刻有皇帝字樣。
于是改元天玺。
當年八月,鄱陽郡上奏,在曆陽山發現石頭的天然紋路組成文字:“楚九州渚,吳九州都,揚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
同時,吳興郡報告說陽羨山有長十多丈的空心大石頭,名為石室,是空前的祥瑞。
于是封禅陽羨,計劃明年改元天紀——這是孫皓最後一次改年号。
史書上還記載,孫皓喜歡大宴群臣——但這絕非好意。
他在宴會上安插黃門郎十人,命令他們不許喝酒,要密切注意與宴官員的動向,凡喝醉了胡說八道的,看皇帝時候神态不夠恭敬的,一律報告上來,治罪。
他後宮佳麗無數,可是出點小錯就會被殺死,屍體順着排水溝流出宮門。
他寵信佞臣岑昏,擅殺大臣,還喜歡剝人臉皮,或者挖人眼珠。
大家看到了吧,就是這樣一個家夥,不亡國更待何時。
北方的晉國久有南下之心,隻為了鮮卑大人(首領)樹機能騷擾邊境,而暫時放孫皓一馬。
孫皓還以為對方怕自己哪,明明民心大失、士無鬥志、良将死光,還竟然聽信巫師的話,以為自己“庚子歲,青蓋當入洛陽”。
庚子歲,指的是公元280年,即東吳天紀四年——是年,晉軍攻入建業。
從滅蜀,到亡吳,中間隔了整整十六年。
其間中華三國聯盟之三國志黃巾風雲從滅蜀,到亡吳,中間隔了整整十六年。
其間,晉用名将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
羊祜對東吳采取懷柔政策,他去世以後,防區附近江陵的吳兵,竟然都痛哭哀悼。
後來江陵地區在伐吳戰役中不戰自降,全是羊祜的功勞。
羊祜是一代名将,對應羊祜,吳有陸抗。
許多三國題材的遊戲中,都把後期人物參數設得偏弱,其實如羊祜、陸抗這些人,對比三國前期的名将,都毫不遜色。
晉泰始十年(公元274年),陸抗去世。
羊祜認為時機已到,遂于兩年後上書晉武帝司馬炎,請南伐東吳。
又過了兩年,羊祜去世,伐吳大任,落到了杜預肩上。
杜預是一代奇才,軍事、政治、文學,乃至科技,無不精通。
他代羊祜都督荊州以後,直接參與策劃南征之役。
前此的泰始八年(公元272年),益州刺史王濬已經停止在防區軍屯,而大規模建造舟艦,訓練水軍,準備順江直下,搗敵腹心了。
于是,司馬炎布置了六路伐吳之策:
第一路,鎮軍将軍、琅琊王司馬伷出塗中,以牽制建業方面之敵軍。
第二路,安東将軍王渾出蕪湖,以監視建業方面之敵軍。
第三路,建威将軍王戎進取武昌。
第四路,平南将軍胡奮進取夏口。
第五路,鎮南大将軍杜預直下江陵。
第六路,龍骧将軍王濬、巴東監軍唐彬從四川沿江東下。
王濬的水軍,在建平以西受杜預節制,以東受王渾節制,并前兩路,會攻建業。
六路總兵力二十多萬,另以賈充為大都督,楊濟副之,屯紮在項城,作為總的策應。
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杜預自襄陽向江陵推進,王渾自壽春向橫江推進,一邊倒的戰鬥正式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