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十七)三國終焉,英雄何處

首頁
    名将王濬,率領他苦心操練的水軍,一路東下,取單陽、克西陵、荊門、夷道,勢如破竹。

    同時,在荊州的杜預,派牙将周旨率奇兵八百夜渡長江,偷襲樂鄉,并在巴山上多插旗幟,點起篝火,迷惑敵軍,以策應王濬。

    果然,吳都督孫歆被王濬打敗,退回樂鄉城中的時候,被周旨等化妝混入敗軍中,擒獲孫歆并搶了城池。

     杜預進攻江陵,守軍不戰而降,王濬又打敗并且砍掉了東吳水軍都督陸景,于是西部荊州和南方交、廣各地,全都望風歸順。

    至此,杜預的任務基本完成,他開始安撫新降地區,而讓王濬繼續東下,歸王渾統轄,合圍建業。

    戰役的第一階段至此勝利結束。

     戰役的第二階段,首先由王濬、王戎、胡奮部合攻夏口、武昌,吳江夏太守劉郎率領部下投降開始。

    孫皓得到消息,派丞相張悌,帶領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和副軍師諸葛靓等,統帥三萬兵馬前來迎戰。

    走到牛渚,沈瑩反對繼續前進。

    他認為敵衆我寡,不如堅守待戰,如果取勝,失去的土地還有可能奪回來,現在渡江和敵人主力決戰,勝算實在微乎其微。

    可是張悌不同意,他說:“現在士氣低迷,如果眼睜睜看敵人打到此處,部隊一定會潰散的,隻有奮力向前,于中途攔擊敵人。

    大不了為國戰死,有什麼好怕的?!如果因為士卒潰散而被敵人俘虜,連個戰死的也沒有,那有多屈辱啊!” 嗚呼,連吳軍主将都洩了氣了,隻想送死以表忠心,這仗還有什麼打赢的希望啊! 于是渡過長江,在楊荷包圍了王渾的部将張喬。

    張喬手下隻有七千人,沒有辦法,隻好閉寨請降。

    諸葛靓建議把他們全部殺光,說:“這些家夥是因為救兵不到,所以詐降,不是真心的,留着他們很危險。

    ”可是張悌認為殺降不詳,否決了他的建議(這個白癡丞相,完全不懂打仗嘛)。

     吳軍繼續前進,終于和晉揚州刺史周浚部遭遇了。

    周浚兵力略少于敵人,暫時采取決戰防禦态勢。

    沈瑩親自指揮精銳五千沖鋒,連沖三次都無法予敵以重創,隻好後退。

    晉将薛勝、蔣班趁機左右掩殺,吳兵全線崩潰。

    這個時候,詐降的張喬出現了——你不是放過我嗎?可是我偏不能放過你,吳人一個也休想活着回去。

    張喬截斷了吳軍的退路,緻使其在版橋覆滅。

    張悌終于求仁得仁,遂了自己的心願——戰死了。

     東吳主力既然已被消滅,攻克建業,隻是遲早的事情。

    但是這個時候,晉軍内部出了一點小問題。

    賈充是名義上的總指揮,但是遠在項城(今山東省地界),根本無法統合前線各将;杜預是一線總帥,但是已經完成自己的工作,把任務交卸給王渾了;而王渾憑威望、資曆都比不上王濬,自己也納悶:“他王濬千裡長驅,立功無數,突然跑過來說受我指揮,世上哪有這種道理?他會服從才奇怪哪!”司馬炎這樣布置,大概是怕鐘會造反的鬧劇重演,可是這就導緻了前線将領各行其事,互不統屬,還互相争功。

     晉的揚州别駕何恽就因此勸王渾:“敵軍主力已滅,不趁機直搗其老巢,更待何時?”王渾回答說:“我的任務是在江北指揮,等王濬來了再合攻建業,怎麼好亂動?”何恽忿忿不平:“好,功勞都是他王濬的,咱們明明逮着機會,動也不能動,這個太窩囊了吧!” 回頭再說王濬,他率領水陸大軍八萬東下。

    孫皓派遊擊将軍張象統水軍萬人抵禦,結果張象才看到晉軍旗幟,就投降了。

    消息傳來,建業城中亂成一團,孫皓一百多個親信攔住他磕頭,說:“國家鬧到這種局面,都是岑昏不好,懇請陛下宰了岑昏,以謝天下!”孫皓沒有辦法,隻好砍了岑昏。

    可是孫皓不是昏君,而是暴君,他如果不完蛋,岑昏遲早和何定、陳聲一個下場,這時候殺不殺的意義不大。

    何況,隻要這個狂暴天子當政,就算死了岑昏,還會有張昏、李昏什麼更昏的家夥出現——根子不除,國家無望。

     這時候,有個白癡陶濬突然出現在驚惶失措的孫皓面前,吹牛說剛從武昌回來,有本事破敵。

    孫皓象看到救命稻草一樣,一把揪住,向他求計。

    陶濬輕松地回答:“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