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漢末年群雄争霸的諸侯之中,孫堅是比較特殊的一位的。
一方面是他在鎮壓黃巾、讨伐董卓等戰争中戰功卓著,在東漢末年很有名氣;另一方面他還是小霸王孫策、吳大帝孫權之父。
因此史料上關于孫堅的記載相對于其他諸侯而言比較翔實。
我們從史料上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共同現象:基本上對他的評價基本上都是比較正面的。
不過在現代的一些評論中,孫堅的形象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使得對這一人物的評價變的模糊和混亂起來。
那麼,到底哪一個才是曆史上真正的孫堅呢?
(一)
陳壽的《三國志》對孫堅的評價是:“孫堅勇摯剛毅,孤微發迹,導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然皆輕佻果躁,隕身緻敗。
”先抛開諸如“勇摯剛毅,孤微發迹,導溫戮卓”的優點和“輕佻果躁”的缺點不談,首先看看“有忠壯之烈”的這個評價。
綜觀陳壽在《三國志》中對于其它諸侯,似乎還沒有人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這說明孫堅的“忠壯之烈”在三國及西晉時期都是基本上是得到認可的。
南北朝裴松之在《三國志?孫破虜讨逆傳》注中也說“孫堅于興義之中最有忠烈之稱”。
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呢?原因從這兩位的著作中可以找到蛛絲馬迹。
據陳壽《三國志?孫破虜讨逆傳》及裴松之注中記載,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皇帝派遣司空張溫代理車騎将軍,向西征讨邊章、韓遂叛亂。
張溫上書請求派孫堅為軍事參謀,屯駐長安(今陝西西安)。
張溫以诏書召見董卓,董卓拖延了很久才來見張溫。
張溫責備董卓,董卓則是很不服氣,估計當場就發生了言語沖突。
孫堅當時在座,就上前對張溫說:“卓不怖罪而鸱張大語,宜以召不時至,陳軍法斬之。
”孫堅對董卓的嚣張狂妄非常不滿,建議張溫以召見不按時到達的罪名,以軍法處斬董卓。
張溫卻擔心董卓在隴蜀一帶享有威名,“今日殺之,西行無依。
”孫堅說:“明公親率王兵,威震天下,何賴於卓?觀卓所言,不假明公,輕上無禮,一罪也。
章、遂跋扈經年,當以時進讨,而卓雲未可,沮軍疑衆,二罪也。
卓受任無功,應召稽留,而軒昂自高,三罪也。
古之名将,仗钺臨衆,未有不斷斬以示威者也,是以穰苴斬莊賈,魏绛戮楊幹。
今明公垂意於卓,不即加誅,虧損威刑,於是在矣。
”張溫始終還是下不了手。
事後朝中大臣聽說孫堅曆數董卓的三條罪狀,無不歎息,孫堅被破格升為議郎,和這件事情應該有着直接的關系。
不久董卓亂政,孫堅還感慨:“張公昔從吾言,朝廷今無此難也。
”雖然以孫堅的政治眼光不可能預見董卓後來的狼子野心,但這件事情也足以讓史家們對孫堅贊歎不已。
董卓亂政以後,各路諸侯迅速組成聯軍對抗,孫堅也加入了這一行列。
各路諸侯都大多各有各的算盤,按兵不動。
唯有孫堅表現最為積極,一往無前,英勇作戰,而且頗有勝績。
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冬,孫堅正在魯陽城東與部下喝酒,董卓的步騎共數萬人突然出現,孫堅在席間談笑風生,命令部衆整頓隊伍,不得輕舉妄動。
後面騎兵越來越多,孫堅才慢慢撤座,引導部隊入城,對身邊部下說:“剛才我之所以不立即起身,是唯恐兵衆慌亂互相踐踏,這樣你們都進不了城了。
”董卓見孫堅陣容整齊,不敢攻城,引兵撤退了。
漢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孫堅移師梁縣(今河南臨汝西)東面,董卓派大将徐榮大舉進攻,孫堅初戰不利,隻與數十騎侍突圍而出。
他常戴紅色頭巾,就脫下頭巾命令親信侍衛将領祖茂戴上。
董卓騎兵争相追逐祖茂,所以孫堅得以從小道脫身。
不久,孫堅重新收整兵馬進駐陽人(今河南汝陽東北)。
董卓派東郡太守胡轸督步騎五千攻擊孫堅,孫堅大破董卓軍,并斬其都督華雄。
孫堅的勇猛使董卓感到十分畏懼,派李傕前來請求和親,讓孫堅列出擔任刺史、郡守的親屬子弟名單,許諾仍舊任用他們。
孫堅說:“董卓逆天無道,我不誅其三族,将其首級懸示全國,則死不瞑目,怎麼會與之和親呢?”于是進軍大谷(今河南洛陽南),距離洛河(源出陝西洛南縣,流經河南省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