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話說孫堅

首頁
    孫堅還特意“表(朱)治行督軍校尉,特将步騎,東助徐州牧陶謙讨黃巾。

    ”另外,有分析認為:孫堅的行為前後并沒有根本的轉變。

    從表面上看起來的轉變隻是由于朝廷的性質發生了變化。

    在中國這樣的大一統國家中,中央朝廷是否具有合法性至關重要,特别是在繼承的程序上,正因為此,世襲制因其穩定性得以長期堅持。

    黃巾起義并沒有直接造成中央無法控制地方,朝廷号召各地起義兵平亂,但以皇甫嵩為統帥的朝廷軍隊依然能夠控制全國的局勢。

    這一局勢的前提是朝廷的合法性在士大夫階層沒有受到質疑。

    但董卓當政并行廢立之後,這一前提沒有了,所以各地的諸侯開始各專其命。

    在朝廷失去權威性的時候,社會階層中積累起來的社會權力開始發揮重要的作用,所以像袁紹、袁術憑借其世家大族所積累起的社會資源開始填補臨時的權力真空;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分析,孫堅的奮鬥在開始時,個人的成名欲望是建立在為朝廷建功的基礎上的,在朝廷失去權威性時,他們的努力仍是要恢複朝廷原先的權威性,像孫堅這樣非世家大族者,在沒有與地方大族結合以前,尋求的主要是軍功,所以他奮鬥的目标不是占有多少地盤,因為他覺得如果沒有朝廷的承認,他無法占有什麼地盤。

    因為此時雖然朝廷的權威已受到置疑,但仍然是天命的唯一來源(雖然已削弱)。

    這種分析是頗有見地的。

    其實孫堅的目的是比較單純的。

    據裴松之《三國志?孫破虜讨逆傳》注《吳錄》曰:“是時廬江太守陸康從子作宜春長,為賊所攻,遣使求救於堅。

    堅整嚴救之。

    主簿進谏,堅答曰:太守無文德,以征伐為功,越界攻讨,以全異國。

    以此獲罪,何愧海内乎?’乃進兵往救,賊聞而走。

    ”孫堅在出兵之前已經很清楚越界的後果,一番表白不應看做是巧妙回避,應該是内心思想的真實流露。

     (三) 以孫堅短短的三十七年的所作所為來看,孫堅并非象某些評論所寫的“心高志大,敢于問津帝王之霸業”,而是從未有過邈視漢室的不臣之心,之所以會被人誤解,實乃個人性格所至。

     曆史上的孫堅雖說是孫武之後,《吳書》的作者韋昭吹捧他是“堅世仕吳,家於富春,葬於城東。

    冢上數有光怪,雲氣五色,上屬于天,曼延數裡。

    衆皆往觀視。

    父老相謂曰:“是非凡氣,孫氏其興矣!”及母懷妊堅,夢腸出繞吳昌門,寤而懼之,以告鄰母。

    鄰母曰:“安知非吉徵也。

    ”堅生,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

    ”雖然韋昭極力替孫堅塗脂抹粉,但經過陳寅恪先生考證,富春孫氏其實是“不以文化見稱的次等士族”(更有人認為是地地道道的潑皮無賴出身),從劉義慶的《幽明錄》“種瓜為業”和陳壽“孤微發迹”的記載來看,應該是所言屬實。

    十七歲時,孫堅因斬殺海盜胡玉的手下而一舉成名,被官府召作假尉。

    漢靈帝熹平元年(公元172年),會稽郡(今浙江紹興)許昌在句章起事,自稱陽明皇帝,與其子許韶聚衆造反。

    孫堅以郡司馬的身份招募勇士,征得千餘人,與州郡聯合将其擊敗。

    被任命為鹽渎縣(今江蘇鹽城)縣丞,幾年後遷為盱眙縣(今江蘇今縣西南)縣丞,又轉為下坯縣(今江蘇睢甯北)縣丞。

    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孫堅随朱儁參與鎮壓黃巾起義,為佐軍司馬。

    《三國志?孫破虜讨逆傳》中說孫堅“與儁并力奮擊,所向無前”。

    一次在戰鬥中,孫堅受傷落馬,橫卧草叢之中。

    其軍分散,不知他在何處。

    孫堅所騎骢馬馳返營地,用蹄掌刨地呼鳴,将士們跟随青白馬在草叢找到了孫堅。

    孫堅休養了十幾天,傷好了一點就立刻派兵出戰。

    在宛城一役中,孫堅身先士卒、率先登城,在他的帶動下,部下蜂擁而上,很快取得勝利。

    孫堅也因為此役的出色表現而升任别部司馬。

    參加聯軍讨伐董卓途中,孫堅先後斬殺朝廷地方官員王睿、張咨;在與董卓的較量之中,他能在失敗後馬上重新集結隊伍,迅速發起反攻并取得勝利。

     從這幾個小片段,我們能看到一點什麼?筆者有這樣一個初步印象:孫堅之所以能在這一系列的戰鬥中取勝,靠的不是有多麼高的戰術水平,他能取得勝利的法寶隻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