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話說孫堅

首頁
    兩個字:勇猛!以他在戰場上的表現,他原本就不屬于那種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統帥,隻是一個沖鋒陷陣的将軍。

     我們再透過孫堅對很多事情的處理進行分析,可以再進一步對孫堅做出另外一個評價:孫堅隻是一員毫無政治頭腦的虎将。

    說孫堅沒有政治頭腦,這一點也沒有冤枉孫堅。

    孫堅殺南陽太守張咨,卻沒有占南陽為己有,反被袁術做了南陽太守,糧草供應要依賴袁術;殺荊州刺史王睿,也不能控制荊州,反被劉表趁虛而入,結果孫堅不但要在不久以後再打荊州,而且最後還丢了性命。

    為什麼會這樣呢?筆者的觀點是:因為孫堅根本就沒有想過向其他諸侯一樣占地為王,逐鹿中原,或者說孫堅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政治眼光和頭腦。

    似乎孫堅就是為戰争所生,所以任何阻撓他去參加戰争的人或者事,他都不能容忍。

    會稽平叛,孫堅勇往直前,得罪了當地及臨郡的各大豪族卻渾然不知(逼娶吳郡貴族吳氏,又全然不覺自己“輕絞”之名已經對各大毫族留下惡劣印象);長沙郡區星作亂,朝廷任命孫堅為長沙郡太守。

    孫堅一月之間便消滅了區星。

    周朝、郭石等人率衆在零陵(今湖南零陵)、桂陽(今湖南郴州)起事,孫堅越郡讨擊,三郡肅然。

    孫堅平亂,可謂迅雷不及掩耳,幹淨利落,卻又違反了朝廷法令;南陽太守張咨不肯給軍糧,影響了孫堅讨伐董卓、光複漢室的宏願,孫堅毫不留情的把他殺了;武陵太守曹寅僞造案行使者光祿大夫溫毅的征讨文書送給孫堅,曆數王睿的罪狀,命令孫堅捉拿王睿,孫堅想也不想就執行了。

    當王睿問及理由時,孫堅的回答是:“因不知罪而獲罪。

    ”不但王睿到死都沒弄明白因何被殺,筆者認為就連孫堅也不清楚事情的原委。

     一個沖鋒陷陣的将軍,一員毫無政治頭腦的虎将,在加上“輕佻果躁”的性格,在群雄逐鹿、充滿了爾虞我詐的時代注定是被人利用、功敗垂成的。

    董卓帶着皇帝跑了,諸侯聯軍散夥了,自己的力量又不夠,一時也不知道怎麼辦了。

    原本是想帶着豫州刺史的頭銜到豫州稍做休整,不想各路諸侯的紛争又起,危及到自身的安全。

    據《三國志?孫破虜讨逆傳》注引《吳錄》曰:“袁紹遣會稽周喁為豫州刺史,來襲取州。

    堅慨然歎曰:“同舉義兵,将救社稷。

    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言發涕下。

    ”這段記載很有意思,到這個時候孫堅心裡想的還是“救社稷”,要不然也就不會“言發涕下”而不忍自相殘殺了。

    在這種形勢下,再沒有頭腦的人也都明白要力求自保,為達到這個目的,孫堅終于放下了當初“同舉義兵,将救社稷”的宏願,同原來關系就不錯、而且又與袁紹交惡的袁術結為同盟(也有說是投靠袁術的,不過這是一段曆史公案,也并非本文重點,不再贅述),參與到諸侯混戰的行列之中了,結果是越險越深,最後把命都搭上了。

     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孫堅同袁術一起合力擊敗了周喁。

    随後,袁術派遣孫堅出征荊州進攻劉表。

    劉表派手下大将黃祖在樊城、鄧縣一帶迎戰。

    孫堅一舉将其擊敗,并渡過漢水包圍襄陽。

    但在“單馬行岘山”時,被黃祖的士兵射殺。

    一個曾經令董卓聞風喪膽的一代猛将卻死在一幫小喽羅的箭下,時年三十七歲。

     (四) 終其一生,孫堅實乃一介武夫,隻能稱之為是一個一流的戰将,算得上是一個長勝将軍。

    但孫堅缺乏政治頭腦,始終被人利用,雖說早期有“忠壯之烈”之美譽,但不久就卷入了諸侯的大混戰當中,自身難保,奢談“同舉義兵,将救社稷”,打着打着,就連自己應該幹什麼都不知道了,完全沒有了方向,忠臣做着做着就分不清東南西北了,充其量不過是一個二流的忠臣;至于羅貫中所說的“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之類的英雄,孫堅不是那種人。

    至于說到政治家,孫堅更是連邊都沾不上。

    他對後來孫策的興起東吳政權的創立也沒有多大影響,自己奔波一生而無立錐之地,最後連妻兒老小都要寄人籬下。

    有人戲稱孫堅是“三十七歲留下的隻有一個寡婦和五個孩子”,雖然有些偏頗,但也不無道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