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出師表》中有這麼兩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關于“不毛”,曆來有兩種解釋:一曰“不生長草木五谷,不種桑麻,也指最荒瘠的或未開辟的地方”(見《辭海?不毛》);二是認為“不毛”中的“毛”是“苗”的假借。如段玉裁《說文》注中雲:“毛苗古同音,苗亦曰毛,如‘不毛之地’,‘不毛’即‘不苗’,也就是不生長莊稼的地方”。這兩種注釋都認為諸葛亮文中的“不毛”,是虛指那些“不生長草木五谷、不種桑麻”或“最荒瘠的或未開辟的地方”。如果“不毛之地”真如以上所雲,那諸葛亮又何必曆盡千辛萬苦南征到這些地方去呢?就是深入了“不毛”又有什麼意義呢?這也有悖于諸葛亮南征的目的。
那麼,“不毛”到底指的是什麼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曆史。後主劉禅即位之後,蜀漢人心尚未穩定,雍闿、孟獲叛亂,嚴重危及蜀漢政權。諸葛亮要實現“思惟北征”一統漢室的宏偉目标,首先就要進行南征,平息叛亂。蜀漢建興三年春,忽聞魏文帝曹丕興兵征吳,諸葛亮認為時機已到,于是調集兵馬,向南中進軍。到是年秋“遂平四郡”,這裡所指的四郡,即:益州(郡城在今雲南晉甯縣東)、永昌(郡城在今雲南保山市)、牂柯(郡城在今貴州福泉縣)、越巂(郡城在今四川西昌市東南)四郡。這四郡是不是“不毛之地”呢?據《華陽國志?南中志》介紹:益州郡素有“鹽池田魚之饒,金銀畜産之富”;永昌郡又是“金銀寶貨之地”;《後漢書?西南夷傳》中也提到:到這四郡做官的“皆富及累世”,有的甚至“富及十世”。可見南中地區顯然不是不毛之地了。如果把《出師表》中的“不毛”解釋為“不生長草木五谷、不種桑麻”或“最荒瘠的或未開辟的地方”,肯定是不确切的。
既然如此,“不毛“到底指哪裡呢?筆者推測是指緬甸東北部地區。因為這個地區就是三國時候的永昌郡轄地。這個永昌郡,原為哀牢國地。“其國土肥沃,居民從事農耕、紡織等業,并與交趾、大秦貿易”(《辭海》352頁)。東漢時哀牢王要求内屬,東漢政權将原哀牢國地與益州郡析出的六縣,共置為永昌郡。東漢的永昌郡就包括了今天的雲南西部及緬甸東北部地區,是當時西南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雍闿、孟獲叛亂的中心,諸葛亮對這樣重要的戰略要地當然不會放過,很有可能到過這裡;其次是:印度古代梵文稱緬甸為“緬瑪”,緬甸語自稱為“不毛”,故此英語譯作Burmd,即“不毛”。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不毛”應是實指某一地區,而這個地區,就是永昌郡的今緬甸東北部地區,這才符合諸葛亮《出師表》的原意。
附注:本文根據筆者舊作改編,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