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三結義”的故事,羅貫中把它放在《三國演義》開篇的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中,黃巾起義危及到幽州的安全,太守劉焉出榜招募義兵。
劉備,這個已經淪落到“販屦織席為業”的小販,和“頗有莊田,賣酒屠豬”的個體戶以及殺人犯關羽三人在涿縣相逢,一見如故,便在桃園結為異姓兄弟,共同開始了鏖戰疆場、創建蜀漢政權的征途。
随着幾百年來《三國演義》這部文學巨著的廣為流傳,“桃園三結義”的故事也變的脍炙人口、婦孺皆知了。
在曆史上,劉備、關羽和張飛是個什麼關系呢?
陳壽《三國志?關羽傳》中記載:“先主與二人寝則同床,恩若兄弟。
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艱險”;《三國志?張飛傳》中提到:“羽年長(張飛)數歲,飛兄事之”
《三國志?劉晔傳》也說:“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
”
這三段史料足以說明兩個問題:一則劉關張三人關系親密的“恩若兄弟”;二則是“恩若兄弟”而非結拜兄弟,史料也無結義之說。
不過,這段史料卻給了後來的民間藝人、劇作家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有專家考證“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大概在宋元時期就開始流傳。
宋末元初赫經在《重建廟記》中已經出現了“初,王(關羽)及車騎将軍飛與昭烈為友,約為兄弟”的說法;《關羽戲集》中也引用了元末詩人的詩句“桃園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弟與王”;元雜劇《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中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蒲州州尹臧一鬼欲謀自立,請關羽為帥。
關羽殺之,逃往涿州範陽。
張飛則在當地開了一家肉店。
張飛故意在店前用千斤巨石壓住一把刀,并揚言如有人能搬開巨石,就分文不取,送肉給他。
一日關羽路過張飛的肉店,搬動張飛用以壓刀的千斤巨石而不受肉。
張飛回店後得知消息,專門去到關羽入住的客店相訪,并拜關羽為兄長。
二人後來又遇到劉備,二人見劉備長相非凡,便邀其一起喝酒。
劉備大醉而卧,隻見有赤練蛇鑽如劉備七竅之中,關羽覺得“此人之福,将來必貴”,于是又共拜劉備為兄長。
三人在城外桃園殺牛宰馬,祭告天地,并立誓“不求同日而生,隻求同日而死”。
這個故事雖然饒有趣味,但又未免荒誕。
元代《三國志平話》中的“桃園三結義”構思的就好一些:
話說一人,姓關名羽,字雲長,乃平陽蒲州解良人也,生得神眉鳳目,虬髯,面如紫玉,身長九尺二寸,喜看“春秋左傳”。
觀亂臣賊子傳,便生怒惡。
因本縣官員貪财好賄,酷害黎民,将縣令殺了,亡命逃遁,前往涿郡。
不因躲難身漂泊,怎遇分金重義知。
卻說有一人,姓張名飛,字翼德,乃燕邦涿郡範陽人也;生得豹頭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