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颔虎須,身長九尺餘,聲若巨鐘。
家豪大富。
因在門首閑立,見關公街前過,生得狀貌非俗,衣服藍縷,非是本處人。
縱步向前,見關公施禮。
關公還禮。
飛問曰:“君子何往?甚州人氏?”關公見飛問,觀飛貌亦非凡;言曰:“念某河東解州人氏,因本縣官虐民不公,吾殺之。
不敢鄉中住,故來此處避難。
”飛見關公話畢,乃大丈夫之志。
遂邀關公於于酒肆中。
飛叫量酒,将二百錢酒來。
主人應聲而至。
關公見飛非草次之人,說話言談,便氣和酒盡。
關公欲待還杯,乃身邊無錢,有艱難之意。
飛曰:“豈有是理!”再叫主人将酒來。
二人把盞相勸,言語相投,有如契舊。
正是:龍虎相逢日,君臣慶會時。
。
。
。
。
。
。
。
當日,(劉備)因販履于市,賣訖,也來酒店中買酒吃。
關、張二人見德公生得狀貌非俗,有千般說不盡底福氣。
關公遂進酒于德公。
公見二人狀貌亦非凡,喜甚;也不推辭,接盞便飲。
飲罷,張飛把盞,德公又接飲罷。
飛邀德公同坐,三杯酒罷,三人同宿,昔交便氣合。
有張飛言曰:“此處不是咱坐處。
二公不棄,就敞宅聊飲一杯。
”二公見飛言,便随飛到宅中。
後有一桃園,園内有一小亭。
飛遂邀二公,亭上置酒,三人歡飲。
飲間,三人各序年甲:德公最長,關公為次,飛最小。
以此大者為兄,小者為弟。
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
不求同日生,隻願同日死。
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為兄弟。
有德公,見漢朝危如累卵,盜賊蜂起,黎庶荒荒,歎曰:“大丈夫生于世,當如此乎!”時時共議,欲救黎民于塗炭之中,解天子倒懸之急。
這個這個情節的設計相對來說比較合乎情理。
但是對人物的塑造還是比較粗糙,而且立意也低。
羅貫中不愧為文學巨匠,這些史料、故事到了他的手上立刻就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羅貫中删除了一些荒誕的成分,改成了三人在國難當頭,欲投軍破賊、保國安民、共舉大事這個目标一緻的大前提下結為兄弟,尤其在三人焚香再拜說誓言時道出:“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這樣一來,立意也就高了,朋友關系拔高了一大步,把一個單純的結拜變成了一種共赴國難的相互扶持,使人倍敢崇高而親切。
一部大書把“桃園三結義”放在開頭,這就為以後他們三人為實現“共舉大事“這麼一個奮鬥目标,而能”同甘苦、共休戚、患難相攜“的深厚情誼埋下了伏筆。
因此,在以後的歲月中關羽、張飛為輔佐劉備恢複漢室而出生入死、赴湯蹈火在所不惜也就更加令人信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