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煮酒侃三國》之:劉虞—三國前期最傑出的政治家”一文中提到:作為政治家、外交家的劉虞雖然一心為國,政績顯著,但屬于一個壯志未酬的悲劇人物,最後是被公孫瓒斬殺。
而公孫瓒的一生和劉虞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從發迹到滅亡都和劉虞息息相關,“成也劉虞、敗也劉虞”,真可謂是一對冤家。
公孫瓒這個人,既不屬于胸懷天下的英雄豪傑,又不是暗藏禍心的亂臣賊子,連奸詐小人都談不上,充其量隻是一個好勇鬥狠的一介武夫。
雖然早年他同後來的昭烈帝一起在漢末大儒盧植門下學習四書五經,但顯然他的頭腦比起劉備來要差的太遠了。
早年他被任命為遼東屬國長史,作戰勇猛,但在同北方少數民族長達幾年的交鋒中也沒有讨得什麼便宜。
後來還是因為劉虞安撫政策的成功,才基本解除了問題,公孫瓒才跟着沾上了光,在劉虞升任為大司馬的同時,公孫瓒也被提拔為奮武将軍,封薊侯。
按說公孫瓒應該十分感謝劉虞這個好上司、大恩人,而結果卻是雙方在一系列問題上發生重大沖突,從一個戰壕的戰友逐漸發展到反目成仇,兵戎相見,最後先後丢了性命。
沖突一:民族問題。
劉虞就任幽州牧後,對待北方各少數民族主張采用安撫的政策,而公孫瓒主張窮追猛打,武力解決。
結果事實證明劉虞的政策還是正确的。
公孫瓒和各少數民族交戰幾年,對于這些少數民族的戰鬥力是有一定了解的。
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烏桓丘力居、張純叛亂時期。
公孫瓒與張純、丘力居激戰,公孫瓒追擊過程中,由于被丘力居圍困于遼西管子城(今遼甯錦州西北)二百餘日,糧盡士潰,士卒死傷大半,到最後“力戰不敵,乃與士卒辭訣,各分散還”,也就是分散突圍,各自逃命,無疑這一仗是打敗了。
至少通過這次的戰鬥,公孫瓒應該明白用武力解決問題的艱巨性。
但當劉虞準備主張用安撫手段解決民族問題的時候,公孫瓒唱起了反調,他的理由是:“胡夷難禦,當因不賓而讨之,今加财賞,必益輕漢,效一時之名,非久長深慮。
”觀點沒錯,但于當時的局勢不合,我們聯想一下到後來曹操北征烏桓,前前後後也花了近十年的時間,可見劉虞在朝廷政局混亂的當時提出這一主張的正确性。
可惜公孫瓒不但沒有聽從劉虞的命令,反而在劉虞安撫工作已有成效,烏桓丘力居等外族派遣使者前來溝通歸附之時,公孫瓒竟然暗中派人在途中暗殺這些使者。
對于劉虞為了增進同各少數民族的感情而送去的禮物,公孫瓒也是派人進行搶掠。
至此劉、公孫二人的關系開始出現裂痕。
為什麼公孫瓒要與劉虞這位上司作對呢?史料上說是公孫瓒嫉妒劉虞,害怕劉虞立功對自己不利。
這種看法似乎有些欠妥。
不管怎麼說,劉虞是自己的上司,上司立功,下屬自然也跟着升職,這是一條定律,公孫瓒此時已是為官多年,應該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筆者認為這可能同公孫瓒幼年的經曆有關。
公孫瓒是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西)人,這一地區在漢朝一直飽受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之苦,公孫瓒可能是早年親眼目睹外族的燒殺搶掠,對于家鄉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深有感觸,對這些少數民族懷有強烈的民族仇恨,所以才會被仇恨掩蓋了理智,不顧一切地阻撓劉虞。
不過,不管是什麼原因都好,公孫瓒和劉虞這梁子開始接上了。
沖突二:政治眼光。
筆者在“《煮酒侃三國》之:劉虞—三國前期最傑出的政治家”中曾經提過,漢獻帝被迫遷都長安後,想東歸洛陽,于是暗中派劉虞之子劉和逃出長安去找劉虞,讓劉虞率兵前來相迎。
劉和在途中經過袁術的地盤,告訴了袁術漢獻帝的願望。
袁術大概是想搶功,便把劉和扣住,假意答應将一起行動,讓劉和緻信劉虞派遣幾千騎兵前來,其實是打算拖延時間。
劉虞接信後信以為真,果真派兵前去。
公孫瓒看出了袁術的意圖,曾經勸阻劉虞不要派兵,結果劉虞沒有采納。
本來這是一番好意,就算沒有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