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沒什麼。
但後面發生的情況卻是匪夷所思:公孫瓒的一番好意被劉虞拒絕後,害怕袁術因為知道自己曾向劉虞提出建議會因此而怪罪,就偷偷派堂弟公孫越帶領一千騎兵到袁術那裡,以示友好,同時竟然暗中唆使袁術繼續扣留劉和,搶奪劉虞派去的兵馬。
原本劉虞隻是想勤王救駕,不料被公孫瓒給擺了一道,兩人的關系立刻變得緊張起來。
這件事情,公孫瓒做的實在不光彩,對自己也沒有多大的好處,還把劉虞得罪了,政治眼光的确不怎麼樣。
沖突三:相互關系。
按照當時東漢政權的任命,劉虞是公孫瓒的上司,而從前面的幾個沖突中可以看出二人的根本就談不上是什麼上下級關系,反倒象是同級官員,各行其是。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個現象的源頭還是出在公孫瓒身上。
當初劉虞重返幽州之時,有事情還是會找公孫瓒商量的,可公孫瓒卻沒有把劉虞放在眼裡,經常是“稱疾不往”,使劉虞也很是惱火,這樣一來,雙方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誤會、矛盾就随之增加。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一片戰火,而劉虞是獨善其身,置身事外。
公孫瓒卻是積極參與,奈不住寂寞,終于同袁紹發生武裝沖突。
雙方先是在界橋展開激戰,公孫瓒大敗而回,之後公孫瓒再次發兵進攻袁紹,在龍湊一帶又被袁紹打敗。
兩次作戰令公孫瓒的實力大為削弱。
在這一段時間裡,劉虞作為公孫瓒的上司,不但沒有派兵助戰,反而是袖手旁觀,眼睜睜看着公孫瓒的失利不聞不問,可以想象公孫瓒應該是異常憤怒的,要不然他也就不會在戰敗後幹脆在幽州治所薊縣東南自築一個小城,擺開架式讓劉虞難堪;劉虞擔任幽州牧後,“為政仁愛,念利民物”,而公孫瓒“但務會徒觽以自強大,而縱任部曲,頗侵擾百姓”,這也讓劉虞非常不滿,矛盾越發加深。
就是這種種矛盾造成了劉虞、公孫瓒的關系終于發展到敵對狀态。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劉虞就想利用公孫瓒兵敗之機幹掉公孫瓒。
為了慎重起見,劉虞向手下進行了咨詢。
東曹掾魏攸勸谏劉虞曰:“今天下引領,以公為歸,謀臣爪牙,不可無也。
瓒,文武才力足恃,雖有小惡,固宜容忍。
”不能不說這是個馊主意,對公孫瓒缺乏本質的了解,可偏偏劉虞這時的心腸軟了下來,實在是養虎為患。
一年以後,也許是公孫瓒越來越不象話了,劉虞又與手下進行密謀,“密令衆襲瓒”。
率兵進攻公孫瓒。
當時,公孫瓒的部屬都散布在外地,身邊軍隊很少。
不得已,公孫瓒隻能固守,伺機突圍。
而劉虞派出的士兵作戰能力又太差了,加上劉虞又下令不準騷擾百姓,因此居然出現了久攻不下的局面。
公孫瓒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于是招募精兵數百人,“因風縱火,直沖突之”,不但成功突圍,挫敗了劉虞的企圖,不久乘勝追擊,攻破了居庸城,活捉劉虞及其一家,最後反倒把劉虞殺了。
曆史有時候就是這麼作弄人,原本以為劉虞一死,公孫瓒和劉虞這一對冤家的恩怨應該就可以結束了,可偏偏公孫瓒自己又不争氣,在他統治下的幽州民怨沸騰,烏煙瘴氣。
老百姓自然也就懷念以前政績顯著、勤政愛民的劉虞了。
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劉虞的舊部鮮于輔、齊周、騎督尉鮮于銀等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率兵為劉虞報仇。
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為之複仇,最終大敗公孫瓒于鮑丘,斬首二萬餘。
袁紹乘機聯合了鮮于輔及其它少數民族的隊伍,率兵十萬進攻公孫瓒。
此時的公孫瓒衆叛親離,無法抵抗,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被袁紹斬殺。
這一對冤家的故事留給我們的思索是什麼呢?婦人之仁,隻會養虎為患,害民害己,而好勇鬥狠,也隻能是逞兇一時,終難成大事。
公孫瓒和劉虞的争鬥,都沒有給幽州帶來穩定,帶來的隻是一場浩劫,直到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以後,幽州百姓才開始逐漸安定。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曹操才是一位真正的治世能臣,是曹操完成了劉虞未竟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