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呂布殺丁原的另外兩個可能

首頁
    》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卓初入洛陽,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不為遠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門,明日陳旌鼓而入,宣言雲“西兵複入至洛中”。

    人不覺,謂卓兵不可勝數。

     董卓的這個舉動非常的高明,雖然他暗藏禍心,但對于穩定洛陽的局勢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結果如何呢?何進、何苗的部下紛紛投靠董卓,丁原所率領的并州軍隊也随着呂布一起站到了董卓的陣營。

    此時的董卓從表面上看,有功于社稷,并且得到了部分朝廷官員的擁護。

     此時的丁原被殺,固然有當時複雜背景的因素,同時也有丁原自己在這場混亂中的态度有關。

    于濤在《三國前傳---漢末群雄天子夢》一書中提到: 丁原、董卓,他們與袁紹之間也存在着聯系,這則秘密後來由公孫瓒揭示出來。

    那是在公孫瓒與袁紹交惡的時候,公孫瓒向天下公布了十宗罪。

    。

    。

    。

    。

    。

    袁紹犯下的第一宗罪就是:“何氏輔政,紹專為邪媚,不能舉直,至令丁原焚燒孟津,招來董卓,造為亂根,由此可見。

    ”由此可見,丁原、董卓的行動事實上是要聽命于袁紹的指揮。

     于濤最後的關于“丁原、董卓的行動事實上是要聽命于袁紹的指揮。

    ”的觀點筆者認為有點勉強,但是說“丁原、董卓,他們與袁紹之間也存在着聯系”卻是不争的事實。

    袁紹對董卓入京是什麼态度呢?《三國志?袁紹傳》中說招董卓進京原本就是袁紹的主意。

    而當時的很多朝廷重臣對招一向名聲不佳的董卓入京是持反對态度的。

    隻是到了後來袁紹察覺了董卓的政治野心,與董卓分道揚镳。

    從最後被殺的結果分析,丁原和袁紹應該處于同一陣線,自然也會站到董卓的對立面。

    兩人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最後丁原被殺也是意料中事。

     在一個如此錯綜複雜的局面下,讓呂布做出一個正确的選擇,真是難為了這個以武力見長而頭腦拙劣的呂布,他的想法未必有袁紹、曹操等人那麼清晰。

    更何況連大将軍何進的部下都投靠了董卓,部分公卿也支持董卓。

    以筆者之臆想:在呂布的心中,董卓很可能成為正義的代表,而丁原這個上司也就成為了叛逆,被董卓唆使去殺害丁原,自然變成了義舉,屬于棄暗投明。

    而從呂布殺丁原投董卓之後丁原舊将的反應看,對呂布的舉動也沒有出現過什麼反抗,究其原因,不外乎三個: 一是和呂布一樣認為董卓屬于正義的代表,呂布殺丁原是義舉;二是丁原這個舊主的管理水平太差,不能得到大多數部下的擁護和支持。

     三是形勢所逼,不得已而為之。

     這三個理由估計連呂布心裡都有,而呂布在這次行動中能成為受益者,估計還與他在軍中的威望有關(後來不管呂布怎麼折騰,這幫人都是一直跟随他,稱的上忠心耿耿了)。

    總之,不管出于其中的任何一個理由,呂布的行為都屬于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

    雖然呂布把丁原殺了,不過筆者還是有一個疑問:既然就算呂布不殺丁原,丁原也未必就能善終,那麼,呂布的行動是不是間接的保護了其他衆多的并州将領和士兵免受殺戮呢?他的行為是否存在這樣的可能性:這是為順應當時複雜局面而采取的正确選擇的呢?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