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二年(191)春,袁紹、韓馥等立宗室幽州牧劉虞為帝,遭劉虞固辭。
袁紹等又請其領尚書事,承制封拜,複受拒絕。
靈帝時,宗正劉虞、中軍校尉袁紹、讨虜校尉蓋勳同典禁兵,三人曾謀誅宦官,因蓋勳外遷京兆尹而未遂。
這說明袁紹與劉虞關系密切。
劉虞稱号,袁紹将獲大利。
為另立,袁紹向曹操、袁術征求過意見,二人各懷心志,皆拒之。
劉虞字伯安,東海郯縣人,光武帝子東海恭王之後;初為幽州刺史,遷宗正,後複拜幽州牧,平定叛亂,廣恩寬政,使民悅年登,拜太尉,封容丘侯;董卓秉政,遷大司馬,進封襄贲侯。
前面第二章裡說過,靈帝何皇後生長子劉辯,王美人生次子劉協。
靈帝不喜歡劉辯,喜歡劉協,有廢嫡立庶之意。
靈帝死,何皇後、何進才使劉辯得立。
袁紹為何進黨,自然要擁護少帝,後又反對董卓廢立,故與獻帝關系不親。
《三國志·袁術傳》注引《吳書》及《三國志·公孫瓒傳》注引《吳書》曰:袁紹為立劉虞,雲獻帝非靈帝子。
袁紹故欲趁機另立,以獲重權,進不能克董卓,至少退可據守山東,以成東西兩朝。
袁紹計不成,一是因劉虞過于善良,不谙紛争之術;二是因群雄詭谲,袁紹難以馭之。
袁紹見孫堅打敗董卓,進入洛陽,欲成大事,遂遣周昂為豫州刺史,襲取豫州。
袁術召孫堅與公孫越擊之,公孫越陣亡。
對史書記載袁紹遣周昂襲豫州一事存在時間和人名上有出入的問題,我這裡采取《三國志·公孫瓒傳》注引《典略》載公孫瓒表袁紹罪狀中的說法。
公孫越何許人也?公孫越乃公孫瓒堂弟。
公孫瓒字伯珪,遼西令支人,曾與劉備同師盧植,在幽州讨賊有功,遷至中郎将,封都亭侯;劉虞出幽州牧,施仁愛,罷省屯兵,而公孫瓒但務聚徒以自強,二人漸不相平;董卓秉政,拜公孫瓒奮武将軍,封薊侯。
時劉虞子劉和為侍中,在長安。
獻帝使其潛出詣劉虞,令将兵來迎。
劉和路經袁術,說獻帝意。
袁術贊之,但留劉和,令劉和作書與劉虞,讓劉虞遣兵來一同往西。
劉虞得書,乃遣數千騎詣劉和。
公孫瓒知袁術有異志,勸劉虞勿從,劉虞不聽。
公孫瓒懼袁術聞而怨之,亦遣堂弟公孫越将千騎詣袁術以自結,并且陰教袁術執劉和,奪其兵。
由是劉虞、公孫瓒益有隙。
公孫瓒悉公孫越死,認為禍起于袁紹。
公孫瓒遂出兵入勃海,端了袁紹的老窩。
袁紹在同袁術争,另有圖冀州意,暫不想觸動公孫瓒,故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绶授公孫瓒堂弟公孫範,欲以結援。
公孫範遂以勃海兵助公孫瓒。
袁紹陰教公孫瓒逼韓馥,以迫韓馥及早讓位于己。
公孫瓒遂由勃海将兵向安平,韓馥迎之,為公孫瓒所敗。
韓馥惶遽。
袁紹自河内還,軍臨延津,使荀谌等詣韓馥,為陳利害。
韓馥素恇怯,知兩雄來争,自不能保州,乃讓袁紹,袁紹遂領冀州牧。
袁紹架空韓馥,收用其屬下沮授、審配、田豐、荀彧等。
沮授為袁紹陳霸業計曰:将軍據冀州,東取青州,西取并州,北取幽州,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衆,迎天子回洛邑,以此号令天下,無人能敵。
袁紹大喜。
是時年号初平,袁紹字本初,自以為年與字合,必能克平禍亂。
韓馥自知失勢,辭袁紹,往依張邈。
後袁紹遣使詣張邈,有所計議。
韓馥以為圖己,乃自殺。
公孫瓒屯兵廣宗,後青州黃巾入勃海,遂回擊之。
袁紹是七月取代韓馥,公孫瓒是十一月大破黃巾。
《三國志·袁紹傳》注引《英雄記》曰:公孫瓒擊青州黃巾賊,大破之,還屯廣宗。
紹自往征瓒,合戰于界橋。
界橋之戰發生于初平三年(192)春。
據此可知,袁紹取韓馥後,公孫瓒便停在廣宗,回勃海擊敗黃巾後,複還廣宗。
實際上,這時的冀州是為袁紹、公孫瓒二人瓜分。
曹操見袁紹據河北,遂欲規河南。
會黑山軍略東郡,曹操遂引兵擊走之,并據為根基。
袁紹因表曹操為東郡太守。
荀彧謂曹操有雄略,乃去袁紹而投曹操。
曹操與語大悅,自謂劉邦遇張良。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陰人,荀子之後;有儀容,何颙異之有王佐之才;弟荀谌事袁紹;叔父荀爽,時為司空;侄子荀攸不久亦從曹操。
劉表到荊州,見袁術屯南陽欲得荊州,另阻兵作亂者衆多,乃單騎入宜城,延請蒯良、蒯越及蔡瑁為謀士。
蒯氏兄弟為蒯徹之後。
劉表求問征兵平宗賊之計。
蒯良曰行仁義之道,百姓自歸,士衆可有。
蒯越則曰治平世者先仁義,治亂世者先權謀。
宗賊多貪暴,為部下所患,若以賄賂誘之,必率衆前來。
誅其首惡,撫其下屬,荊州可定。
兵集衆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不必擔心袁術。
劉表謂蒯良之言柔,雍季之論,蒯越之計詭,咎犯之謀,遂用蒯越計,平定宗賊,進屯襄陽,以觀時變。
後李傕、郭汜入長安,欲連劉表為援,乃以劉表為鎮南将軍、荊州牧,封成武侯。
初平三年(192)春,袁術使孫堅攻劉表,劉表遣黃祖迎戰。
孫堅擊破之,遂圍襄陽。
孫堅單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