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章 王業與霸業

首頁
    司馬光曰:“天生烝民,其勢不能自治,必相與戴君以治之。

    苟能禁暴除害以保全其生,賞善罰惡使不至于亂,斯可謂之君矣。

    是以三代以前,海内諸侯,何啻萬國,有民人社稷者,通謂之君。

    合萬國而君之,立法度,班号令,而天下莫敢違者,乃謂之王。

    王德既衰,強大之國能帥諸侯以尊天子者,則謂之霸。

    故自古天下無道,諸侯力争,或曠世無王者,固亦多矣。

    ”(《資治通鑒·魏文帝黃初二年》) 五帝大概是王業之祖。

    關于五帝,有數種說法:一曰為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颛顼;一曰為黃帝、颛顼、帝喾、唐堯、虞舜;一曰為少昊、颛顼、帝喾、唐堯、虞舜。

    我們這裡從唐堯、虞舜說起。

    五霸可謂霸業之宗。

    關于五霸,亦有數種說法:一曰為昆吾、大彭、豕韋、齊桓、晉文;一曰為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一曰為齊桓、晉文、楚莊、阖闾、勾踐。

    我們這裡從齊桓、晉文說起。

     傳說唐堯是氏族社會後期的部落連盟首領。

    唐堯舉虞舜為繼承人,唐堯死,虞舜即位。

    虞舜又選夏禹為繼承人,虞舜死,夏禹即位。

    夏禹死,子夏啟即位。

    夏啟創建夏王朝,确立了宗法制度。

    曆史一般把堯舜傳位稱為禅讓,但是也有另外一些說法,說其傳位是在傾軋中完成的。

     夏到桀而衰,商湯滅之,建立商王朝。

    商到纣而敗,周武王亡之,建立周王朝。

    武王死,成王即位,開始大封諸侯。

    周王自稱天子,為天下共主,将宗親、異姓功臣及先代貴族數百人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建立諸侯國,以為藩屬。

    諸侯主要履行尊周王為天下共主、定期朝貢及提供軍賦力役等責任,除此之外,享有世襲、擁兵、任免官吏、征收稅賦等自治權。

    周王認為分封制度有如一棵常青樹,自己根深幹拔,諸侯枝繁葉茂。

     西周基本保持了幹強枝弱的狀況,天子得政,王權在握,有威望和實力号令天下。

    東周則漸漸本末倒置,天子失政,王權旁落,諸侯紛擾而起。

    春秋諸侯相争霸權,戰國諸侯則并逐王業。

     春秋時,鄭莊公挑戰王室,初顯霸權鋒芒。

    莊公經常冒犯周桓王。

    桓王率兵讨之,結果戰敗。

    莊公部下欲追捉桓王,莊公不許。

    他謂打敗王師、解除鄭國之危即可,雖說王室可圖,但諸侯不好對付。

     真正登上霸主之位的是齊桓公。

    桓公得管仲輔佐,齊國日益強盛。

    桓公未有去挑釁王權,而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他多次召集諸侯會盟,由自己為盟主,戮力周室,以讨不臣。

    周王自感權輕,隻好正視現狀,與其無力統攝,不如依托霸主,于是便賜桓公侯伯與王命。

    侯伯,即諸侯之長,王命,即持王命以号令諸侯的權力。

     晉文公繼齊桓公後成為霸主。

    周襄王異母弟子帶率狄師攻占王城,自立為王。

    襄王敗逃,向晉秦兩國求助。

    咎犯勸文公勤王,文公遂出兵戡亂,使襄王複位。

    繼之,文公在城濮以弱勢擊敗強大的楚軍,威鎮中原。

    襄王聞之,即賜文公侯伯與王命。

    “桓文之功”為漢末群雄津津樂道。

     在諸侯争霸的過程中,楚越等國國君已先後僭号稱王了。

    周王則稱天王,以别僭越。

     進入戰國,諸侯演變成齊、楚、燕、韓、趙、魏、秦等列強割據稱雄的局面,僭王替代了争霸。

    前344年,魏惠王自稱為王。

    不久,齊軍大敗魏軍。

    前334年,魏惠王被迫與齊威王相見,互尊為王。

    秦國經商鞅變法國力大增,東擴戰争節節勝利。

    前324年,秦惠王稱王。

    為抗擊秦國,前323年,韓、趙、燕等國聯合稱王。

    至此,戰國七雄全部稱王,周王獨尊共主的政治地位失去衛護,陷入孤境。

    前288年,秦昭王為聯齊攻趙,遣使同齊闵王相約,齊稱東帝,秦稱西帝,以示帝位在王之上。

    因蘇秦離間,兩國不久取消帝号。

    但此時的秦國離真正成為帝國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前256年,秦攻滅周室,八百年之久的百足王朝遂僵亡。

     前221年,秦王嬴政掃滅六國,鲸吞天下,建立大秦帝國,自稱始皇帝。

    秦始皇以周朝分封而滅亡,遂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認為集權優于分封,可保江山千秋萬代。

    但很遺憾,新制度缺少實踐,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