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貌似強大,但很脆弱。
秦始皇身死不久,他那方如日東升而崛起的帝國,便頃刻若夕陽墜下而灰飛煙滅。
英雄競起,追逐秦失之鹿。
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建立張楚政權。
陳勝稱楚王,吳廣稱假王,項梁、項羽叔侄及劉邦等紛起響應。
不久,陳勝、吳廣被殺。
範增認為陳勝複楚不立楚後而自立難以勢久,故說項梁宜複六國王族子嗣王位以拉大旗。
項梁大緻複辟之,以故楚懷王孫熊心為楚懷王,為反秦盟主。
未幾,項梁戰死,項羽、劉邦等繼續擁立懷王。
前206年,秦朝滅亡。
項羽假尊懷王為義帝,徙之長沙,自為西楚霸王,大封功臣為諸侯王,原王族諸侯王所剩無幾。
項羽忌劉邦功高,又不忍除之,将偏僻的巴蜀、漢中地與之,封為漢王。
劉邦隐忍就國,旋即東伐。
項羽使英布殺死義帝。
劉邦責項羽弑主,與之相争。
前202年,劉邦消滅項羽,乃自為漢家皇帝。
漢承郡縣制,但又複設王侯二等爵,揉周秦二制于一體,欲矯枉,可又不免過正。
西漢初,吳楚齊等宗室諸侯王自治坐大,發動叛亂。
景帝平之,實行中央集權,朝廷任免治理諸侯封邑的官吏,諸侯隻食稅租。
武帝繼續削弱分封,并加強皇權專制。
東漢繼續加強中央集權專制。
諸漢帝隻曉得一味拔升皇權,殊不知高處不勝寒。
漢末晉初人士對上述王霸之業皆有深刻的認識和研究。
堯舜禅讓王權被視為理想,但理想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隻有假借的份兒,沒有實現的可能。
三代确立了世襲王權,各個朝代的君主為鞏固世襲王權實行了不同的制度:商周實行的是分封制,秦實行的是集權專制,漢實行的是半分封半集權專制(開始側重于分封,後漸傾向于集權專制)。
春秋時,齊桓、晉文稱霸,孔子以為霸權能夠輔佐周王,故稱之為仁者的行為;及戰國諸侯逐王,孟子看清了諸侯由稱霸而稱王,周室将摧,故謂春秋五霸為三王之罪人。
秦末,項羽、劉邦打着興霸複楚的大旗反秦;及秦亡,項羽殺楚王,劉邦滅項羽,劉邦遂有天下。
這裡有兩個問題應略加注意。
一,王霸之道與王霸之業不同。
君主行仁義謂王道,恃強力則謂霸道;雄傑開國謂建王業,而扶持王室則謂謀霸業。
二,集權與專制有别。
中央政府将地方政治、軍事、經濟等權力上收謂集權;而帝王再将中央政府的權力斂為己有謂專制。
專制可謂集權之集權。
分封與集權,兩種制度雖然泾渭分明,但是目的一緻,适可融彙。
如果說分封的宗旨是君主與諸侯共同治守天下,那麼集權的目的則應是帝王與賢能一道統理國家。
兩種制度結合适當,揚長避短,亦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創新。
不幸的是霸主蹂躏了君王,獨裁踐踏了精英。
分封和集權相繼淪為若隐若現的陪襯,而專制主義則躍居如日中天的主角。
我這裡用的集權專制一詞是偏正結構,集權是次,專制為主,集權是形式,專制為内容。
知道王業、霸業的由來及演變,便可理解東漢末年的事情。
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軍閥角逐及豪強并起,其目的多是要建立王業或霸業。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号,就是要改天換地,改朝換代。
董卓擅廢置,總攬朝權,篡逆之心昭然若揭。
閻忠向皇甫嵩提出了“天道無親,百姓與能”的王業思想。
他認為皇甫嵩功高名大,不宜再事庸主,應起兵亡漢,重建政權。
皇甫嵩未從。
袁術認為漢之失天下久矣,豪雄紛起,分裂疆宇,與周末七國分勢,秦末群雄逐鹿如出一轍,最後是智勇者勝。
他因此而僭号。
《三國志·魯肅傳》曰:周瑜欲魯肅依孫權,乃曰:“今孫将軍親賢貴士,且吾聞承運代劉氏者,必興于東南,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骛之秋。
”魯肅從之。
孫權見魯肅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
君既惠顧,何以佐之?”魯肅對曰:“昔高祖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
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将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
為将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趁北方多亂,剿除黃祖,進伐劉表,全據長江,然後建号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