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章 官渡争雄

首頁
    此時在中原,經過一番激烈的兼并,曹操和袁紹是剩下的兩大武裝集團。

    兩軍好比是一次錦标賽中排名一二的種子選手,斬将過關後在半決賽狹路相逢,将上演一場提前的決賽。

    獲勝的一方毫無疑問就是中原霸主,最後的奪标問鼎似是探囊取物,無甚懸念。

     建安四年(199)三月,袁紹消滅公孫瓒,擁四州之地,氣勢大盛。

    他見袁術送号道亡,使耿苞試探稱尊又不果,于是備兵,将進攻許都,迎取天子。

    曹操遣兵迎之。

    自是歲八月至翌年一月,是兩雄争奪中原之戰的序幕階段。

     這是一場遲早要發生的戰争。

    袁紹人多勢衆,一直握有進攻的主動權,袁紹之所以未能及早大舉,可能主要在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北面尚有死敵公孫瓒;二是心存僭越,未拿準出戰名義。

    除掉公孫瓒這個背患,而僭越又未成,袁紹于是決定南下消滅曹操以挾天子。

    但是此時是否應該出兵,袁紹的謀士有不同的意見。

    袁紹主要是以自己的力量和需要來考慮作戰方案的。

    沮授、田豐講究實際,注重機運,認為曹操雖軍少但兵精,且手有天子牌,非同公孫瓒之徒,若要出兵,宜待有隙可乘,否則宜需長期經營,并應師出有名,不可恃衆憑強。

    郭圖、審配剛介強硬,認為十圍五攻,敵則能戰,戰則不患無名。

    崔琰則認為不如尊奉王室,守境安民,以息戰亂。

    袁紹不可能聽崔琰,隻能在沮授、田豐和郭圖、審配間做選擇。

    袁紹若依沮授、田豐之計,從長計議,紮下根來,尋機行事,即使不能最終完勝,大概也不至于速敗。

    他實采郭圖、審配之策,欲一鼓作氣,一勞永逸,結果弄成了不是魚死就是網破。

     袁紹為冀州主力南下黃河,使長子袁譚東據青州,次子袁熙北據幽州,外甥高幹西據并州,遣使南連張繡、劉表,串聯汝南門生賓客擁兵拒守,并對曹操部下進行離間。

    袁紹欲外施圍剿,内行瓦解。

     面對袁紹這個頭号大敵,曹操抓緊時間清定周邊,壯固自己,以待決戰。

    在西線,遣鐘繇安撫關中馬騰、韓遂,使二人臣服。

    以夏侯惇為河南尹,魏種為河内太守,牽制并州高幹。

    在東線,先後除掉徐州呂布和淮南袁術。

    使臧霸襲擾青州。

    在最後時刻擊敗複據徐州的劉備。

    在東南線,一面使廣陵太守陳登牽制江東孫策,一面又對孫策施以懷柔,拜官封爵,并與聯姻。

    盡管如此,官渡之戰時,孫策仍秘密治兵,欲襲許都以挾獻帝。

    天意不作美,孫策遇刺身亡,其計乃止。

    在南線,招降張繡,張繡随即參加官渡之戰,為獲勝立有功勞。

    以滿寵為汝南太守,平定袁紹門生賓客。

    但官渡之戰時,袁紹還是在汝南獲得勢力,對許都形成威脅。

    結交州刺史張津,張津遂屢與劉表戰。

    在西南線,遣衛觊使益州,欲令劉璋下兵逼劉表,止其增援袁紹,隻是衛觊因路塞而未達。

     劉表應允助袁紹,但卻沒有舉動;對屬下言附曹操,亦未聽從。

    他這樣做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一,自謂有實力與袁紹、曹操及孫策等繼續角逐下去,與張繡不同。

    二,自感周邊未安,不便舉動。

    東與孫策不和,要加提防;西與劉璋有隙,亦須戒備;南與交州刺史張津無歲不戰,且官渡之戰時,長沙太守張羨率零陵、桂陽三郡叛應曹操,久攻乃平。

    三,欲保持中立,坐山觀虎鬥,以謀求均勢。

    袁曹未必能一役決出勝負,而左袒一方使局勢明了,自将處于劣勢。

    韓信就因助劉邦消滅項羽而喪失獨立。

    官渡之戰的結果,其實是劉表最想看到的。

    袁紹雖軍覆官渡,但仍有河北,仍對河南有威脅,隻是因過早病故,子嗣平庸又不和,才使曹操得手成事。

    若不然,還不知鹿死誰手。

    盡管如此,袁氏兄弟仍在長時間裡牽制着曹操,使其不得脫身。

    官渡戰後第二年,曹操就欲南征。

    荀彧認為宜乘勝制服袁紹,若緩之,其必卷土重來。

    曹操才又掉轉槍口。

    劉表則攻破西鄂,以牽制曹操。

    袁紹死後,曹操繼續進攻袁氏兄弟。

    劉表曾使劉備北侵至葉縣;并書谏袁氏兄弟應停止内鬥,并力對外。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烏桓,劉備說劉表襲許縣,劉表不能用,因已年老體衰。

    曹操遂肅清後患,将舉兵南下了。

    我們應該認為,劉表的做法還是較為現實可取的。

    說他無能是不正确的。

    他雖然不比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