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但無疑也是亂世豪傑,不能上取天下,也要中據一方,實在不行再說屈下稱臣。
他自謂勢可一搏,尚未走到末路。
稱他為自守者也是片面的。
自守是任何勢力存在的先決條件,然後才有積極和消極之分。
他若想消極自守,應該盤桓江南以自足,而挺上襄陽,就是要據此再争。
袁紹、曹操為這場中原霸主之争傾注了巨力。
東起東海,西至西涼,北始幽并,南下荊交,雙方運籌四海,就是為了要飲馬黃河,一決高下,獲取進一步一統天下的力量。
對袁紹、曹操兩軍的兵力問題一直有争議。
《三國志·袁紹傳》曰:袁紹除公孫瓒,擁四州之地,衆數十萬,乃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将攻許。
裴松之注引《世語》曰:袁紹步卒五萬,騎八千。
孫盛評曰:袁紹之大舉,必悉師而起,十萬近之矣。
一般均采袁紹出十萬兵之說。
《三國志·武帝紀》曰:袁紹據陽武,曹操退官渡。
袁紹連營稍前,東西數十裡。
曹操亦分營與相當。
合戰不利。
時曹操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
裴松之認為曹操兵不可能如此之少。
一,曹操初入兖州破黃巾,受降卒三十萬,雖征戰損傷,未應如此之少也。
二,袁紹十萬衆,屯營東西數十裡,曹操不得以數千人相抗。
三,曹操坑袁紹衆七八萬,夫七八萬人奔散,非數千人所能縛。
故一般認為曹操兵不少于兩三萬。
我亦認為曹操兵約為兩三萬,隻是裴松之的說法可能不充分。
曹操初入兖州,受降黃巾三十萬,但他後失兖州,便僅剩萬餘人了。
對戰勝方公布的殲敵戰報不能輕易聽信。
《三國志·魏書·國淵傳》曰:曹操征關中,以國淵為居府長史,統留事。
田銀、蘇伯反河間,兵敗伏法。
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
曹操問其故,淵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斬獲之數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聽也。
河間在封域之内,銀等叛逆,雖克捷有功,淵竊恥之。
”曹操大悅。
可見當時,将殺敵數一報十是慣例。
國淵認為殺外寇,多報尚可,平内亂也多報則不免誇大了内亂的程度。
以此驗之,曹操殺袁紹衆七八萬,不過七八千耳。
袁紹東西連營數十裡,曹操亦分營拒之。
曹操萬人可能為分營後所剩兵力。
五年(200)二月,戰争正式開始。
袁紹進軍黎陽,遣顔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
四月,曹操北救劉延。
荀攸曰:“今敵衆我寡,分其勢乃可。
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顔良可擒也。
”(《三國志·武帝紀》)曹操從之。
袁紹聞曹操渡延津,即分兵應之。
曹操乃引軍急向白馬,使關羽斬顔良,拔白馬還。
袁紹渡河,追至延津南,遣劉備、文醜挑戰,曹操勒兵擊之,斬文醜。
曹操還官渡,袁紹前據陽武。
陽武、官渡、許都,三地自上而下幾乎垂直在一條經度線上。
曹操兩勝而退守,袁紹雙敗仍進逼,說明曹操隻能打防守反擊,袁紹雖開局被動,但仍勢不可擋。
關羽辭别曹操,奔尋劉備。
《三國志》中《關羽傳》曰:關羽殺顔良,解白馬圍,受封為漢壽亭侯,乃拜書告辭,奔劉備于袁軍。
《武帝紀》曰:袁紹進守陽武,曹操退還官渡,關羽亡歸劉備。
《劉備傳》曰:袁紹遣劉備将兵與劉辟略許下,關羽亡歸劉備。
我想關羽、曹操傳紀裡記的應為關羽離開的時間,劉備傳裡記的則是關羽回歸的時間。
這段時間有四個月左右。
關羽可能沒有一下找到劉備,也可能未敢貿然去見,最後在許下得遇。
沮授說袁紹曰:“北軍數衆而勇猛不及南兵,南谷虛少而資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戰,北利在于緩博。
宜徐持久,曠以日月。
”(《三國志·袁紹傳》)相持至八月,袁紹有些按捺不住,連營稍前,東西數十裡。
曹操亦分營相對。
袁紹合戰獲勝,遂大舉進攻,合圍官渡。
曹操堅守抗拒。
曹操有些招架不住,書與荀彧,議欲撤還許都以引袁紹。
荀彧認為誘敵深入很有可能會演成逃亡,他回複曰:“紹悉衆聚官渡,欲與公決勝敗。
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
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荥陽、成臯間也。
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則勢屈也。
公畫地而守,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
情見勢竭,必将有變,此用奇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