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章 官渡争雄

首頁
    不可失也。

    ”(《三國志·武帝紀》及《三國志·荀彧傳》)他認為在此刻生死關頭,隻有鏖戰到底,以求勝機。

     許攸、張郃建議袁紹不必急于正面作戰,宜分兵抄後,一舉可定。

    袁紹半從半不從,他一面加強主攻,一面采取迂回。

    原汝南黃巾劉辟等背叛曹操以應袁紹,略許下。

    袁紹遣劉備助之。

    劉備、劉辟抄略、招誘諸郡,諸郡多叛。

    曹操甚憂,曹仁請戰,擊走劉備、劉辟。

    袁紹遣韓荀抄斷西道,曹仁破之。

    曹仁字子孝,與曹洪同為曹操堂弟,随曹操征伐。

    劉備還說袁紹南連劉表,袁紹從之。

    劉備複至汝南,曹操遣蔡陽擊之,兵敗被殺。

    兩軍互抄運車,燒絕糧草。

    但袁軍仍能果腹,而曹營卻快斷炊。

     在關鍵時刻,袁軍雖然士氣還很旺盛,但是袁紹卻與其重臣違忤不睦;曹營盡管人心有些惶悚,然而曹操則能與其心腹同舟共濟。

    十月,袁紹遣車運糧,淳于瓊率萬人督送,宿屯烏巢。

    沮授欲再增軍護衛,袁紹不許。

    會許攸家人犯法,審配收之。

    許攸懼,又嫌計不為大用,遂投奔曹操,獻取烏巢之計。

    曹操留曹洪等守營,親率五千步騎往襲。

    聞曹操襲烏巢,張郃說袁紹曰:“曹操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将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

    ”郭圖曰:“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

    ”張郃曰:“曹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擒,吾屬盡為虜矣。

    ”袁紹從郭圖,遣輕騎救烏巢,令張郃等将重兵攻曹營(《三國志·張郃傳》)。

    曹操力破烏巢,斬淳于瓊等。

    張郃等攻營不下,聞烏巢失,降曹洪。

    操兵乘勢反攻,紹軍大潰。

    增援邯鄲,還是圍魏救趙,看來并無定式。

    司馬昭伐蜀,疑鐘會而用之,是因其欲征,故當竭力。

    曹營固,曹操誓要破掉烏巢,但張郃若救烏巢,用力可能與攻曹營不同。

     袁紹滿以為勝利在望,不想鬼使神差,接連失措,功虧一篑。

    曹操自歎山重水複,幸遇天賜良機,破釜沉舟,柳暗花明。

    劉邦善金蟬脫殼,項羽慣放網中魚,亂世戰争極富這般戲劇性的情節。

    看着穩操勝券,卻因驕溢疏忽,前功盡棄;而眼望敗局已定,倒能急中生智,起死回生。

     曹操在袁營搜出許多自己部曲暗通之書,乃曰:“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衆人乎!”(《三國志·武帝紀》及注引《魏氏春秋》)遂仿劉秀故事皆焚之(注一)。

    《三國志·許褚傳》曰:關渡之戰,營吏徐他等謀刺曹操,許禇覺,殺之。

    曹操後來表荀彧功時曰:“昔與袁紹戰于官渡,因兵少糧盡,圖欲還許。

    彧不聽臣,建宜進讨,臣易愚慮,遂摧大逆。

    紹雖破敗,但謂河北未易圖也,故欲南讨劉表。

    彧複止臣,陳其得失,臣用反旆,遂吞兇族。

    向使臣退于官渡,為紹所乘,有傾覆之形。

    後若南征,進無所獲,退将失據。

    彧之二策,以亡為存,謀殊功異,臣所不及也。

    ”(《三國志·荀彧傳》注引《彧别傳》)他還曰:“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焉,幸而破之,枭其二子。

    ”(《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武故事》載公十二月己亥令)曹操親口之言皆說明其勝利來之不易,來之幸運。

    袁紹與勝利失之交臂,責不能免,但也實在是命運不濟。

     袁紹讨伐曹操,對屬下的建議并非毫不采納。

    曹操東征劉備,田豐欲大舉南下,袁紹雖未大舉,但也出兵攻了延津。

    進至陽武,沮授建議緩搏,袁紹駐紮數月後,稍向前推進,因接連獲勝,遂開始猛攻。

    許攸、張郃想暫緩正面之戰,可用包抄,袁紹是前面不停,側後分使。

    張郃望救烏巢,郭圖要端曹營,袁紹将主力向敵,輕兵救援。

     官渡之戰結束了。

    袁紹隻與百餘騎渡河北歸。

    兩年後,袁紹因懊喪而病逝。

    又過兩年,曹操攻破邺縣。

    曹操臨祀袁紹墓下,再拜而哭。

    曹操仿劉邦哭項羽,除了念及一點舊情外,更多的還是出于敬畏,因為稍有偏差,被吊唁的就會是自己。

    勝敗乃兵家常事,袁紹把官渡決戰的勝敗看得太重,他若能看得輕些就好了。

    看重當然是力争赢,赢了便可定大勢;看輕是要料到輸,輸了還可卷土重來。

    曹操領冀州牧,據之為基,讓還兖州。

    此後,曹操北伐打敗烏桓,迫遼東公孫康畏服,除掉袁氏兄弟,基本平定了北方。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