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200),孫策死,以事授其弟孫權,以周瑜、張昭等輔之。
曹操表孫權為讨虜将軍,領會稽太守。
孫權字仲謀,形貌奇偉,膽略超群。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縣人,英才俊傑。
張昭字子布,彭城人,飽學博識。
六年(201),曹操南征劉備,劉備走歸劉表。
劉表疑之,使屯新野。
數年後,徐庶投劉備,并薦諸葛亮。
劉備三往得見。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早孤,随叔父諸葛玄往依劉表;諸葛玄卒,乃躬耕于南陽隆中,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有卧龍之名;兄諸葛瑾避亂江東,為孫權所用。
十二年(207),劉備見諸葛亮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數短淺,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将安出?”諸葛亮曰:“自董卓以來,豪傑并起。
曹操比與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争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将軍,将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内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三國志·諸葛亮傳》)劉備遂請諸葛亮出山。
十三年(208)春,甘甯向孫權獻策曰:“今漢祚日微,曹操終為篡盜。
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
甯已觀劉表,慮既不遠,二子又劣,非能承業轉基者也。
将軍當早規之,不可後操圖之。
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
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
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
”(《三國志·甘甯傳》)甘甯輾轉益荊多年,才入吳不久。
孫權納其策,遂驅兵江夏,一舉滅掉黃祖。
劉表長子劉琦因劉表偏愛少子劉琮失寵,乃求助于諸葛亮,用其内危外安之計,趁黃祖死,求出為江夏太守。
七月,曹操南征劉表。
八月,劉表病死,劉琮立。
蒯越、傅巽等勸劉琮降。
劉琮曰:“今與諸君據全楚之地,守先君之業,以觀天下,何為不可乎?”傅巽曰:“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
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禦國家,其勢弗當也;以劉備而敵曹公,又弗當也。
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鋒,必亡之道也。
将軍自料何與劉備?”劉琮曰:“吾不若也。
”傅巽曰:“誠以劉備不足禦曹公乎,則雖保楚地,不足以自存也;誠以劉備足禦曹公乎,則備不為将軍下也。
願将軍勿疑。
”(《三國志·劉表傳》)劉琮無奈。
聞劉表死,魯肅說孫權曰:“夫荊楚與國鄰接,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将,各有彼此。
加劉備天下枭雄,與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别圖之,以濟大事。
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衆,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三國志·魯肅傳》)孫權即遣魯肅使荊州。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性好施與,周瑜奇之,薦于孫權。
九月,曹操至新野,劉琮舉州降。
劉備屯樊城,得知劉琮降,憤然引衆去;過襄陽,諸葛亮勸攻劉琮以據荊州。
劉備不忍奪之,乃率衆南行,另遣關羽走漢水,使會江陵。
曹操以江陵有軍資,恐劉備據之,乃率精騎急追。
魯肅到夏口,聞曹操已入荊州;他疾至江陵,悉劉琮已降,劉備南走;于是他徑直往迎,與劉備會于當陽長坂。
魯肅問曰:“豫州今欲何至?”劉備曰:“吾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魯肅曰:“孫将軍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鹹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
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使自結于東,崇連和之好,共濟世業,而雲欲